阳光学院:专利转化背后的“三创”育人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2 15:36: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近日,阳光学院2021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林菲收到了来自福建一智能设备公司的专利转化确认函。她和团队研发的“基于AIoT的膝关节康复辅助设备”经过3个月产业化调试,正式进入智能康复设备采购清单。这是该校年均20项专利转化成果中的最新案例,也是“AI +新工科”三创人才培养生态体系结出的又一硕果。

一项专利的“破圈”之路

“最初只是想解决实习时遇到的行业痛点。”林菲回忆,去年在福州某康复中心实习时,传统膝关节损伤筛查及康复依赖人工填写的量化评估表,效率低且受限于评估者主观性,存在较高的误判风险。带着这个问题,她在“AI+智能制造”跨学科课程中组建团队,依托学校低代码“三创沙盒平台”,将课堂学到的姿态识别算法与传感器技术结合,开发出这套检测系统。

该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关键运动参数,经自主训练的AI模型分析,可在5ms内识别复健过程中的异常状况,准确率达98.99%,成本仅为同类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我们看中的正是技术的‘落地性’。”采购设备的企业负责人王经理坦言,市场上同类技术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林菲团队的专利不仅算法先进,还通过企业真实课题实战打磨,自带“工程化基因”,康复周期比预期缩短了20-25%。

体系化支撑让创新“开花结果”

林菲的专利转化并非偶然。在阳光学院,一套“基础层-专业层-实践层”三层融合的育人体系,正为学生创新成果落地铺路架桥。“我们要打破的不仅是学科壁垒,更是从创意到产业的断层。”创新创业学院院长介绍,基础层通过 AI通识与创新思维课程,赋能各专业学生理解算法逻辑;专业层打造“AI +智能制造”等课程群,以智能康复等产业共性问题为教学案例;实践层推行“8周理论+ 8周实战”模式,将企业变成第二课堂。

为加速成果转化,学校还构建了全链条支撑机制:低代码“三创沙盒平台”让学生快速验证创意原型,区块链能力画像系统为企业精准匹配技术人才,“竞赛-产业”双向通道则让“挑战杯”等赛事中的优秀项目直接对接产业需求。2024年,该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的127项成果中,有38项通过这一通道进入企业转化流程。

双师协同机制更让技术转化少走弯路。林菲的专利从构思到成型,全程由高校创业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创业导师帮我们优化算法模型,企业工程师则从生产角度建议简化硬件结构,让成本降了一半。”这种“学术+产业”的双指导模式,正是学校“四链贯通”(课程链、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理念的生动实践。

“三创”生态培育未来工匠

专利转化的“阳光现象”,源于学校对AI+新工科“三创”(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的深耕。通过“双师协同+赛教融合+四链贯通”路径,阳光学院已形成独特的育人闭环:企业将需求转化为课程项目,学生在实战中产出专利,赛事锤炼提升技术成熟度,最终反哺产业升级。目前,该校80%的专业课程融入 AI与三创要素,60%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

丰硕成果印证着体系的生命力: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国家级竞赛奖项432项,一作发表一区论文37篇,授权发明专利189项。其中,像林菲这样的专利转化案例,正从个例变成常态。在龙净环保和新大陆环保公司的支持和参与下,学校一款由阳光学院师生团队研发的消菌杀毒设备——“一种PEM聚合物低压电解发生器”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并投入市场使用。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研究者,而是能解决产业真问题的创新者。”阳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变成“生产线产品”,为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复合型工科人才。

如今,在阳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孵化空间里,又一批学生团队正围着新的企业课题调试设备。正如林菲所说:“在这里,创新从不只是灵光一闪,而是体系培育下的必然结果。”(阳光学院:王苹、林颖)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