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发展动能 走出振兴新路——珲春市探索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9-23 11:34: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秋高气爽时节,在珲春市敬信镇的大果玫瑰种植基地里,紫红色的花朵缀满枝头,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其间,指尖轻捻便摘下饱满的花苞,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花香与丰收的喜悦。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曾是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然而,受耕地零散、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部分村屯曾长期面临“守着绿水青山,难寻致富门路”的困境。如何让革命老区既留住红色记忆,又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近年来,珲春市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促振兴,蹚出了一条融合发展、多元投入、兴边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曾见证过抗联烽火的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生机。
立足资源禀赋——
让“适生之花”扎根老区沃土
“谁也没料到,这不起眼的玫瑰能成为村里的‘致富花’。”珲春市敬信镇金塘村党支部书记曲延波回忆起大果玫瑰项目初落地时的场景,仍感慨不已。
2018年,珲春市在开展老区产业调研时发现,部分村屯存在耕地零散、传统作物收益低的问题。而珲春市大部分老区海拔在300至500米之间,年均气温5.6℃,无霜期130天左右,且土壤以沙壤土为主,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这样的自然条件,恰好与大果玫瑰的生长需求高度契合。
大果玫瑰并非常见的观赏玫瑰,其果实富含维生素C、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可加工成玫瑰酱、玫瑰酒、玫瑰精油等20余种产品,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更重要的是,大果玫瑰耐旱耐贫瘠,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5—20年,适合在老区山地、坡地种植,既能利用闲置土地,又能起到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
珲春市最终确定将敬信镇金塘村作为核心种植区,引进延边昊润大果玫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8年,首批20亩大果玫瑰苗在金塘村试种,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派专家驻村指导种植。从“起垄覆膜防杂草”到“花期疏花保果实”,从“冬季培土防冻害”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每一个环节都手把手教、点对点帮。到2024年,大果玫瑰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覆盖8个乡镇30个村。
延伸产业链条——
从“卖原料”到“造品牌”的跨越
“以前只知道玫瑰果能卖钱,没想到能变成这么多稀罕玩意儿。”在珲春市大果玫瑰产业园的产品展示厅里,敬信镇九沙坪村村民刘翠玲指着货架上的产品连连赞叹。玫瑰纯露、玫瑰精油,还有真空包装的玫瑰果干,便携装的玫瑰茶饮……这些产品,价格比玫瑰果翻了5至10倍。
产业要提质,加工是关键。2025年,珲春市积极申请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谋划实施大果玫瑰高标准示范种植产业园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集体入股”模式,在敬信镇二道泡村建设占地6500平方米的大果玫瑰产业园,配套建设清洗、烘干、压榨、提炼等生产线,形成“种植—加工—包装”一体化产业链。
“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村民既可以卖鲜果,也能到产业园务工。”产业园负责人、延边昊润大果玫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威峰介绍,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可年加工玫瑰果300吨,生产玫瑰酱1500吨、玫瑰精油200公斤,销售收入达800万元,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1.2万元。
为让珲春大果玫瑰走出深山,珲春市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在营销端,借助“中国品牌日”“东北亚博览会”等平台,推广玫瑰系列产品。同时,布局电商渠道,在抖音、淘宝进驻“延边好物”旗舰店,邀请村民、村干部直播带货。2024年,电商渠道销售玫瑰产品500万元,“珲春玫瑰露”成为延边旅游伴手礼的“网红单品”。
激发人才活力——
让“老区人”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许威峰是土生土长的珲春人,2014年留学英国,在海外学习和工作期间,接触到了玫瑰产业。当了解到家乡珲春是大果野玫瑰的产地时,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家乡的好机遇。
2018年,他毅然回乡,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玫瑰,还牵头成立了延边昊润大果玫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他积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通过土地流转、雇佣劳动力等方式,让50余户村民参与到玫瑰种植产业中,并实现增收。每年,公司还吸纳当地村民就业1200余人次,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到种植技术和产业运营经验,增加收入。
“老区要发展,关键得有人”。为破解老区“人才外流”难题,珲春市实施“老区人才回引计划”,通过“政策引、乡情留、事业促”,吸引本土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设立“老区人才工作站”,邀请农业专家担任“技术导师”,为返乡人才提供免费培训。
除了回引人才,珲春市注重培育“本土能人”。针对老区群众技能不足的问题,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大果玫瑰种植加工技能培训班”,内容涵盖修剪、采收、产品制作等实用技术,2021年以来已培训1200余人次。
敬信镇金塘村村民郑成贤,通过培训学会了玫瑰酱制作技艺,她制作的玫瑰酱因口感醇厚,在当地小有名气。“以前觉得种地就是‘看天吃饭’,现在才知道‘技术就是钱’。”郑成贤说,现在,她的儿子借着电商的“东风”,把玫瑰酱卖到了黑龙江、辽宁等地。
人才的聚集,让老区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如今,珲春市大果玫瑰产业已涌现出“种植能手”“加工巧匠”“销售达人”等各类人才50余人,他们中有返乡青年、有留守妇女,也有退休干部,共同构成了老区振兴的“主力军”。
从20亩试种到1000亩规模,从“卖原料”到“全产业链”,从“产业单一”到“三产融合”,珲春市用8年时间,让大果玫瑰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夕阳西下,千亩玫瑰园与远处的长白山余脉相映,红色记忆与绿色希望在风中交融。花开遍地香,这朵开在革命老区的大果玫瑰,不仅结出了“致富果”,更实现了老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珲春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