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15号线16标项目党员干部 让党徽在轨道建设中闪耀
发布时间:2025-09-23 11:34: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16标项目的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与学习研讨的声音交织共鸣。项目党员干部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深耕“严、学、查、改”四字诀,将纪律规矩、业务能力、问题整改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让党建红成为推动轨道建设的“最强底色”。
“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更是工程建设的“安全阀”。16标项目党员干部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从晨会签到的准时守时,到施工规范的严格执行;从物资采购的公开透明,到廉洁风险的主动防控,他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不越雷池、不碰红线”的意识刻进骨子里。在钢筋笼焊接作业现场,党员总工程师李文庆发现钢筋间距偏差2毫米,当即要求返工重焊:“轨道工程关乎千万乘客安全,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纪律规矩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焊在钢筋里的标准。”正是这份“严”,让项目自开工以来始终保持零安全事故、零质量隐患的纪录,让纪律规矩真正从“入心”落到“见行”。
“学得深”是破解建设难题的“金钥匙”,更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加油站”。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穿越复杂地质层,既有深埋隧道又有高架桥段,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项目党员干部带头成立“技术攻坚小组”,白天泡在工地观察地质变化,晚上围坐在一起钻研施工技术知识。为掌握新型装配式施工工艺,党员干部主动赴外地项目取经,邀请专家现场授课,将学习笔记整理成《施工技术要点手册》供全员参考。项目经理阮超工作繁忙,仍坚持每天学习1小时:“技术更新比盾构机掘进还快,不深学细悟就会落后。”如今,项目党员干部人人能看懂施工图纸、能解决技术难题、能统筹现场调度,从“专才”成长为“全才”,让业务能力在“过硬”基础上更趋“全面”,为项目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提供了坚实支撑。
项目经理阮超(右1)、党支部书记韩崇生(右2)、总工程师李文庆(左1)深入现场检查安全质量
“查得准”是补齐短板弱项的“透视镜”,更是推动项目提质的“催化剂”。项目党支部建立“周自查、月互查、季督查”机制,党员干部带头深入施工一线“挑毛病”“找症结”。在一次安全检查中,发现部分工人佩戴安全帽不规范,并非单纯的意识问题,而是安全帽尺寸不合身导致佩戴不适。他们没有简单批评教育,而是连夜统计工人头围数据,重新采购适配的安全帽,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查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挖到根上。”项目党支部书记韩祟生说。通过建立问题台账,明确问题根源、责任人和整改时限,项目先后发现并解决材料堆放混乱、施工进度滞后等12类问题,让问题不足既“见根”又“见底”,为工程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改得实”是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更是检验担当作为的“试金石”。针对查摆出的问题,项目党员干部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针对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的问题,他们不仅立即增加养护人员和设备,还制定《混凝土养护标准化流程》,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班组;针对农民工技能参差不齐的问题,他们开设“工地课堂”,党员干部轮流授课,累计培训200余人次,既解决了当下施工难题,又建立了长效机制。如今,项目整改完成率达100%,整改成效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真正实现了整改落实“见效”更“长效”。
从隧道深处的机械轰鸣,到高架桥上的钢箱梁吊装,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16标项目党员干部以“四字诀”为笔,以建设现场为纸,书写着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担当与使命。随着项目稳步推进,这条承载着重庆市民期待的轨道交通线路,终将在党员干部的坚守与奋斗中,成为连接城市发展的“动脉”,而那枚闪耀在工地上的党徽,也将永远镌刻在城市建设的记忆里。(林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