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耘,绘就乡村振兴壮美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3 11:34: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深入研读相关《规划》,特色产业的独特优势、乡村资源的多元价值以及乡土人才的蓬勃活力跃然纸上。党员干部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耕细耘,为乡村振兴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且富有成效的发展路径。
产业聚变,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支撑。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产业资源,从广袤田野里的农作物种植,到山林间的特色养殖,再到乡村手工业的精湛技艺,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党员干部应紧密围绕《规划》中“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精准发力,推动产业聚变。一方面,要积极整合产业资源,打破传统产业界限,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的农产品,还能参与农事体验活动,购买到特色农产品加工品,从而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监测和智能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产业聚变,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动能,让乡村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器”。
资源盘活,释放乡村发展新潜力
乡村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许多乡村资源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党员干部要善于挖掘和盘活乡村资源,释放乡村发展的新潜力。在自然资源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的价值,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开发乡村民宿、户外运动等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在文化资源方面,要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展演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将文化资源与产业相结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文化纪念品等,提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人力资源方面,要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活动,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通过盘活乡村资源,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人才赋能,构筑乡村建设新引擎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乡村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乡村的发展。党员干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为乡村培养更多本土人才。通过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让乡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乡村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此外,还要加强乡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活动,提升乡土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鼓励乡土人才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他们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人才赋能,构筑乡村建设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耕细耘、久久为功。以产业聚变激活经济动能,以资源盘活释放发展潜力,以人才赋能构筑建设引擎,我们定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资溪县高田乡政府: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