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斗山隧道打通沿江高铁关键节点
发布时间:2025-09-24 10:23: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9月17日,沪渝蓉沿江高铁宜涪段新方斗山隧道正式进洞施工。这座全长超万米的隧道,是宜涪高铁施工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其顺利推进不仅标志着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铁建设的技术突破,更彰显了新时代基建“智能赋能、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
科技破局,闯过“地质博物馆”级难关。新方斗山隧道的施工难度,堪称一场“与地质风险的博弈”。隧道跨越重庆丰都、石柱两地,需穿越采空区、高瓦斯、软岩大变形等十多种不良地质,更面临340米水头高度、15.2万立方米最大涌水量的突水突泥风险,平导独头掘进超5000米的施工条件更是难上加难。面对挑战,建设团队以科技为“开路先锋”。BIM+GIS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让施工方案可模拟、可优化,如同为隧道装上“透视眼”;洞口智能信息化控制中心集成瓦斯监测、超前地质预报等系统,织就全方位安全防护网;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拱锚一体台车等智能装备集群上阵,打造全流程机械化作业链,通过“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既降低劳动强度,更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这种“数字+智能”的施工模式,正是我国高铁建设从“攻坚克难”向“科学攻坚”升级的生动缩影。
生态守线,让“钢铁隧道”融入绿水青山。在长江经济带生态敏感区施工,“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是建设者的共识。新方斗山隧道的建设,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洞口边仰坡采用拱型骨架护坡+植草防护,临时边坡以生物防护为主,不让水土流失“越界”;施工废水经五级沉淀、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实现“清污分流”;临建工程遵循“永临结合”理念,减少临时用地,施工后及时复垦复绿,全力守护沿线生态。这些举措并非“额外动作”,而是基建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避免植被破坏到严控污水排放,从减少土地占用到后期生态修复,每一步都体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高铁建设既打通交通阻隔,又守住生态底线。
战略赋能,为长江经济带注入“高铁动能”。新方斗山隧道的推进,承载着更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关键节点,宜涪高铁建成后,将与沿江高铁其他区段串联,形成川渝与华中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新通道。届时,沿线民众出行将更便捷,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的联系将更紧密,人员、物资、信息等要素流动将更高效。对于恩施、石柱等沿线地区而言,这条高铁不仅是“出行线”,更是“发展线”,它将带动沿线旅游、产业发展,助力区域协同,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正如建设者所言,他们正在打造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绿色工程、精品工程”,而新方斗山隧道的每一米掘进,都在为这幅“高铁飞驰、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的画卷添上关键一笔。
从隧道深处的机械轰鸣,到智能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再到洞口山坡萌发的新绿,新方斗山隧道的顺利进洞,不仅是宜涪高铁建设的里程碑,更见证着中国高铁“硬实力”与“软担当”的双重提升。随着沿江高铁逐步贯通,一条贯通东西、连接城乡、兼顾发展与生态的钢铁大动脉,将为长江经济带的腾飞写下更精彩的篇章。(程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