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赋能”锻造乡村发展生力军

发布时间:2025-09-24 10:23: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乡土人才队伍,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核心举措。各地立足乡村实际需求,通过技能提升、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三维发力,构建全链条育才体系,让乡土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和“领头雁”。

技能提升育产业骨干。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人才聚。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开展技能培育,让“田秀才”“土专家”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聚焦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建立“理论授课+田间实操+市场对接”的培育模式,邀请农业专家、技术能手现场教学,破解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品质提升等技术难题。通过技能竞赛、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以赛促学,让从业者在比拼中长本领、在交流中拓思路。建立产业骨干帮带机制,鼓励技术能手结对帮扶普通农户,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推动特色产业从“小散弱”向“精专强”转型,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数字赋能育新型农民。数字时代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打通乡村振兴“数字经络”的关键。针对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领域,开展精准化数字技能培训,内容涵盖直播带货、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短视频制作等实用技能,帮助农民跨越“数字鸿沟”。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与线下实训基地,对接电商平台、专业机构资源,提供从技术教学到产品包装、品牌打造的全流程指导。鼓励培育本土农产品电商品牌,通过“短视频+直播”拓宽销售渠道,让优质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数字赋能不仅让农民增收渠道更宽,更推动乡村产业业态创新,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文化传承育非遗传人。乡村文化是乡愁的载体,培育非遗传人是守护文化根脉、推动文化兴业的重要抓手。建立非遗传承人培育体系,通过“师带徒”“老带新”等传统模式,让老手艺人将技艺精髓倾囊相授,确保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搭建非遗实训基地与展示平台,将技艺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推动非遗技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双赢。鼓励非遗与旅游、文创等产业融合,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让非遗从“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通过政策扶持、宣传推广,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认可度与职业荣誉感,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非遗传承,让乡村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机。(华蓥市永兴镇:姜微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