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我在党建办看见“三种平衡”

发布时间:2025-09-25 10:18: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今日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人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寒暑相衡的秋分日,总让我想起在办公室的点点滴滴。两年时光里,我从一个新手逐渐成长,最大的感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精髓,恰如秋分的智慧,其精髓不在于僵守条文,而在于在各种关系中寻找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政策之暖,不在纸上在人心。秋分一到,天也明朗,风也清爽。还记得初到沙河镇的那个秋天,我正在整理党员积分制的材料,老党员李叔在门口踱来踱去,半天不肯进来。他捏着那份印着条条框框的文件欲言又止,“这……这也太死板了……”我请他坐下细聊。原来,他心里惦记的是社区里那些“不成文的好事”,“豆腐孃孃”天天为留守孩子送热饭,“柠檬哥”自费到村上传授种植技术......这些好事,在文件里找不到对应的条款,却是大家最认的理。后来修改细则时,我们特意加了一句“日常善行可申请折算积分”。李叔看到这一行,眼里顿时有了光。政策不只是白纸黑字,更是一种有温度的沟通,它需要落实的人以心暖心,就像秋分的阳光,明明澈澈,不炙不寒,人才觉得妥帖。

制度之活,不靠刻板靠变通。在我们镇,有位骑手党员王哥,组织生活记录本上他那栏总是留着空白,但每次请假都不忘附上一句:“送完这单,马上学!”直到我随他跑了一程,才读懂这群人的难。几个新就业群体党员,挤在户外劳动者港湾边充电边看微党课,扒几口饭的功夫,还不忘用沾着油的手指在屏幕上答题。秋雨淅沥,打湿了快递车,却未浇灭他们眼中的光。后来党建办商量调整,推出“闪电党课”模式,晨会抽十分钟讲重点,配送路上听音频,夜里补课充电。我们还发起了“党员先锋车”行动,王哥带头贴标识,组建“便民小骑手”服务队,成了镇上一道暖心的流动风景。制度是框架,但不是枷锁,其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需要理解与智慧。它应当如秋分的气候,既承接夏热,又预备冬寒,懂得在原则中留一扇窗,容得下现实的风。

平常之实,不显山露水却厚积薄发。档案室的铁柜静立在秋光中,打开时扬起细小的尘埃。这两年,我们默默整理每位党员的特长与意愿,建起一份看似平淡无奇的档案,它平时看着不起眼,却在关键时刻发挥用处。记得一次山洪突发,通知发出不到两小时,一支应急突击队就组了起来。医生党员从医院赶过来,电工带着工具从各家各户跑来,心理医生当晚就开通热线……档案里一个个沉默的名字,一下子都成了眼前冲锋的人。自那以后,我们在档案中上特意增加了一栏“应急响应可用时段”,谁什么时候能顶上,一目了然。就像农人秋分,既收成果,亦播新种,我们每份平平无奇的积累,从来不是无用之功,而是为未知的挑战悄悄蓄力。

秋分是平衡的艺术,而党建工作何尝不是艺术?在这个昼夜平分、寒暑相衡的日子里,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不求掌声如雷,但愿问心无愧;不期立竿见影,但信水滴石穿。(高县沙河镇人民政府:曾以潇)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