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度”答好民生幸福考卷
发布时间:2025-09-26 10:08: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民生工作划定了“路线图”、明确了“任务书”。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深扎根”的厚度、“出实招”的力度、“谋长远”的广度,把民生答卷写在群众心坎上,让人民幸福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底色。
以“深扎根”的厚度,找准民生需求“坐标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生工作的精准度,源于对群众需求的感知度。部分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看报表、听汇报,用“书面民情”代替“一线实情”,导致政策与需求错位。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大院”、走进“百姓小院”。要带着温度访民情,到田间地头问收成、进社区楼栋唠家常、去工厂车间听诉求,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中,摸清就业、教育、医疗等“共性痛点”,掌握留守儿童、残障群体等“个性难题”。要带着创新听民意,依托政务APP、社区微信群搭建“线上民意直通车”,结合网格员走访、村民议事会开通“线下诉求渠道”,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民情收集网,让每一项民生举措都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
以“出实招”的力度,打通民生服务“中梗阻”。民生工作的成效,不在于口号多响,而在于实事办得有多实。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若只“纸上回应”不“落地解决”,只会消耗群众信任。要建立“问题-责任-时限”三张清单,对就业帮扶、养老服务等突出问题挂牌督办,明确责任主体、办结时限,实行“办结一件、销号一件”,杜绝“半拉子工程”。要推进“精准化”服务,针对农村地区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可推广“村级幸福院+互助养老”模式;针对异地就医报销难,持续扩大“跨省通办”覆盖范围,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需求端。要打破“部门壁垒”,对涉及多领域的民生难题,建立“多部门联动会商”机制,整合资源、合力攻坚,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以“谋长远”的广度,筑牢民生幸福“压舱石”。民生工作不是“一阵风”,需既解“燃眉急”,更谋“长久利”。要树立“可持续”理念,摒弃“短期政绩思维”,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同步规划停车位、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在开展技能培训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设置课程,让民生工作既“当下受益”又“长远有用”。要做好“经验转化”,将基层探索的“社区食堂运营模式”“智慧养老服务”等成功实践,提炼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规范,推动民生服务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要织密“制度笼子”,完善民生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及时优化完善,确保惠民政策不因人事变动而“断档”,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官渡区六甲街道: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