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贵州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路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28 10:37:50 | 来源:zgw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基础性工程。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依托积极心理学、社会支持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聚焦贵州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剖析其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在逻辑,阐述课程对推进战略的重要意义,最终从资源保障、协同机制、内容创新维度,提出适配贵州地域特征的优化方案,为战略在西部民族地区落地提供参考。

一、健康中国战略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在逻辑

健康中国战略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核心范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课程的战略地位。二者内在逻辑体现在目标契合、内容呼应、路径协同三方面,为贵州课程发展指明方向。

(一)目标契合:从个体心理培育到全民健康筑基

健康中国战略以“全民健康”为核心目标,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核心载体,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为目标,与战略理念高度一致。课程实施从“个体心理健康”入手,优化“群体心理氛围”,最终延伸至家庭与社区形成“家校社协同守护”格局。如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中小学“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在苗绣、银饰制作中缓解孤独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家长参与成果展示,完整呈现课程与战略目标的递进关系。

(二)内容呼应:从通用框架到地域特色补充

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心理健康服务“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课程体现为“通用内容 +地域特色内容”的结合。全国通用框架满足战略基础性要求,地域特色内容回应精准化服务需求。贵州多民族聚居特征,决定课程需适配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部分学校开发的“民族文化心理课程”,填补通用课程在民族文化适配性上的空白,呼应战略“尊重地域文化差异”的要求,提升课程针对性。

(三)路径协同:从单一教学到多元资源整合

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需整合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心理健康课程实施需财政、师资、技术支撑,也需家庭与社区协同,与战略“多元协同”路径一致。资源层面,政府通过专项经费保障课程设备采购与教师培训;协同层面,课程设计“亲子沟通”“社区心理实践”等主题,引导家长、社区参与延伸活动,如贵州乡村社区的“家长心理学校”“社区心理文化节”,实现“学校课程 -家庭实践 -社区支持”闭环,形成多方合力推动课程落地。

二、贵州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

贵州作为西部多民族省份,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不仅关乎本地学生成长,更对健康中国战略在西部民族地区落地具有独特价值,为战略推进提供实践支撑。

(一)填补西部民族地区理论与实践空白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研究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民族地区探索有待加强。贵州依托相关理论,结合“多民族聚居、留守儿童多、乡村资源少”的地域特征,探索“民族文化赋能心理教育”“资源下沉支撑课程落地”的方式,有效填补空白。如毕节市织金县“十一个一”工作机制,将课程与乡村学校师资培训结合,促进“课程实施 -师资成长”双向提升,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丰富战略在西部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践储备。

(二)提供“民族文化 +心理健康”融合样本

健康中国战略强调“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健康元素”,贵州多民族文化蕴含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苗族“鼓楼议事”的集体支持理念、侗族唱山歌的情绪宣泄方式,与课程主题天然契合。贵州课程将民族文化与内容深度融合,如开设“民族故事心理启蒙课”“民族游戏心理体验活动”,避免通用课程“水土不服”,为战略提供“文化赋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样本。据反馈,开发民族校本课程的学校,学生参与率与满意度显著高于使用通用教材的学校,为云南、青海等多民族地区提供参考。

(三)支撑“乡村健康”目标实现

健康中国战略将“乡村健康”列为重点领域,贵州作为劳务输出大省,2024年底摸排出留守儿童 37.97万人、流动儿童 18.79万人,这部分群体心理健康是乡村健康关键议题。贵州部分地区课程针对留守儿童设计专属内容,如“亲情书信写作”“民族技艺工作坊”,改善亲子沟通、缓解孤独感,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数据显示,参与针对性课程的留守儿童,抑郁与焦虑风险均有效降低,缓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危机,为实现“乡村健康”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贵州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路径优化

当前贵州已实现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专(兼)职教师“双 100%覆盖”,为课程实施奠定基础。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与贵州地域特征,需从资源保障、协同机制、内容创新三方面优化,构建“资源充足、协同高效、内容适配”的课程体系。

(一)资源保障优化:构建“三级支撑 +技术赋能”体系

依托社会支持理论,参考毕节织金经验,聚焦“补短板、强支撑”,从财政、师资、技术构建保障体系。

1.财政保障:推行“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机制,省级经费投向偏远民族地区采购适配心理测评软件、放松训练器材;市级负责心理咨询室标准化建设,统一配置教材教具;县级按学生人数拨付日常经费,保障实践与教研。同时发动本土企业捐助,设立专项基金,补充财政缺口,形成多元保障。

2.师资建设:以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依托,开设“乡村心理健康教育定向班”,定向输送毕业生至偏远地区,课程融入“民族心理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支持”模块;对现有教师分层培训,为民族地区教师开设“民族心理干预培训”,教授苗族“歌疗”、布依族“故事疗法”,确保每位教师掌握 1-2项民族特色辅导能力。

3.技术赋能:建设“贵州省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云平台”,整合在线资源、测评工具与教研社区,实现全省共享;为偏远地区配置“心理课程流动服务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与民族文化传承人,定期巡回开展教学、指导与咨询,推动资源下沉。

(二)协同机制优化:打造“校内闭环 +校外联动”网络

依托文化适应理论,发挥民族文化育人作用,构建协同网络。

1.校内闭环:一级预防全员普及,按学段设计课程——小学“民族故事心理启蒙课”、中学“学业压力管理 +民族文化适应课”、大学“生涯规划 +跨文化适应课”;二级预防重点群体干预,为留守儿童开展亲情沟通课程,为民族学生开展文化认同课程;三级预防建立“校 -县 -市”预警系统,乡村学校设联络员收集心理状态,县级评估干预方案,市级提供远程指导,确保危机及时干预。

2.校外联动:在乡村社区设立“家长心理学校”,开展亲子沟通与文化融入培训;联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居委会建立“学生心理服务站”,提供“心理 -生理”一体化诊疗;定期开展民族心理情景剧展演,延伸课程效果,形成“学校课程 -社区实践”联动格局。

(三)内容创新优化:开发“民族化 +生活化”校本课程

依托积极心理学,构建“团队研发 +多元教学”的校本课程体系。

1.团队研发:组建“高校专家 +一线教师 +民族文化传承人”团队,高校专家设计理论框架,一线教师收集学生需求,民族文化传承人提供素材,按学段编写校本教材,避免内容与生活脱节。

2.教学创新:案例替换为贵州本土案例,如“乡村学生人际矛盾”“留守儿童与祖辈沟通难题”,增强代入感;活动设计创新“民族文化 +心理教育”形式,课堂内开展情景剧创作,课堂外开设技艺工作坊,学期末举办成果展,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参与,强化育人效果。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贵州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路径优化需紧扣“地域特征”与“战略要求”,以资源保障为基础、协同机制为支撑、内容创新为核心,构建“民族化、本土化、精准化”课程体系。优化后的路径既充分利

用贵州民族文化优势,又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相信通过持续优化,贵州课程将成为守护本地学生心理健康的“屏障”,更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在西部民族地区“开花结果”的重要载体,助力全民健康目标实现。

本文得到以下项目支持:贵州商学院2024年度院级科研心理专项项目“贵州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2025年度贵州省科协决策咨询调研课题“健康中国背景下贵州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研究”(QKX2025-ZX-019)。

(作者:江芹,贵州商学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