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站场,调车“新兵”的第一个暑运
发布时间:2025-09-29 10:20: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九月的正午,钢轨上热浪扭曲了视线,地表温度突破50℃。株北编组站像一座巨大的“蒸笼”,而任彼德——下行编尾三调的一名二号连结员,正穿着已被汗水浸透的黄色作业服,迎来他职业生涯中第一个真正的暑运。
“不要急!不要跑!”师傅易继宏的声音从他腰间的对讲机传来,“夏天处理‘拳头钩’绝不能跑,一急就容易中暑。”这句话,任彼德在这个夏天听了不下百遍。
从书本到钢轨:新兵的淬火之旅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园不久的“调车新兵”,任彼德曾是铁路院校里捧着课本的学生。如今,他要在最炎热的日子里,把理论知识熔铸进每一道操作流程、每一次安全确认中。
“暑运不只是高温,更是一场体能与意志的双重考验。”任彼德说。站场里没有遮荫处,风吹过来都是烫的。调车组的老师傅们对他格外照顾,不断提醒他注意补水和节奏,执行标准化作业的同时,更要确保人身安全。
暴雨夜的一堂“实战课”
考验总是不期而至。一个晚班,闷热尚未退去,天空突然泼下大雨。任彼德匆匆穿上雨衣雨靴重返岗位,却发现计划纸被雨水糊成了一团。
那一晚,他遭遇了入职以来最棘手的情况之一:一列车“拳头钩”数量多、间隔远,穿着笨重雨具操作极为不便。更棘手的是,其中一个钩销怎么也落不下去。“再顶一钩!”他通过对讲机呼叫调车长。一次、两次……钩销仍卡滞不动。若不能解决,列车牵出时极易发生“分钩”,后果严重。情急之下,他想起师傅教过的“土办法”:待车钩闭合后,抓紧提钩杆,用力上下甩动。“咔嗒”——一声清脆的落锁声响起,故障排除了。
当他走回南头立岗时,雨衣里早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油污也渗进了手套。但他心里踏实:“这一趟车,能安全发出了。”
“准点”背后,是看不见的守候
暑运接近尾声,任彼德黑了不少,也沉稳了许多。他常说:“调车组有两怕:一怕暴晒,二怕暴雨。要是赶上两者一起,那就是最难熬的夜晚。”
站在晨曦中,目送列车缓缓驶离站场,他渐渐读懂“准点”二字的重量。那背后,是无数像他一样的铁路人,在昼夜交替中无声的坚守。
“未来的春运、暑运还很长,”任彼德望着远方说,“但我知道,铁轨的尽头是万家灯火。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好每一趟列车的安全。”这个夏天,一名调车新兵在50℃的钢轨上,完成了他的成人礼。(章灵诗、任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