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田间:武邑宏达学校劳动实践课里的“成长课”
发布时间:2025-09-29 10:20: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秋阳正好,玉米飘香。近日,武邑宏达学校高一新生结束为期一周的军训后,便拿着工具走进了校园的劳动教育基地的玉米田。这场特殊的“开学第二课”,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将新课改倡导的劳动教育从纸面落到泥土,让学生在掰玉米、懂农事的过程中,读懂“耕耘”与“收获”的深意。
劳动课“长”进玉米地:知识从课本走向实践
“判断玉米成熟,要看须、粒、苞叶三处——须褐如枯茶,粒尖渗白浆,苞叶干似老树皮。”活动现场,老师手持一根剥开的玉米棒,向围拢的学生讲解。不同于实验室里的标本观察,学生们踮脚查看田间玉米的长势,伸手触摸苞叶的干湿,连玉米秆上的虫洞都成了“活教材”。讲解过后,老师示范“巧掰”技巧:“左手扶秆稳根基,右手压基顺生长,借力而不蛮力。”看似简单的动作,学生们反复练习才掌握——这堂“田间课”,让“植物生长周期”“农业劳动技巧”等抽象概念,都变成了掌心的温度与指节的酸麻。
汗水浸透校服:劳动是最生动的“珍惜课”
弯腰、拨叶、扶秆、下掰……玉米田里,学生们很快从“新手”变成“小能手”。同学们抹了把脸上的汗感叹道:“原以为掰玉米就是‘用力一拽’,结果要么扯断秆,要么掰不落。老师说要先划开老茎,我试了试,真省劲!”话音未落,他又弯下腰,帮身旁同学托住即将坠落的玉米棒。
近一个小时的劳作,许多学生后背的校服渗透,手掌磨出微红。“以前总嫌食堂饭菜不可口,今天掰了玉米才明白,没有农民的辛勤劳动,哪有我们的‘现成饭’?”高一(1)班学生们捧着自己掰的第一根玉米说,“从今以后,我们一定把餐盘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坚决杜绝浪费行为。”
收获不止玉米:合作里结出新友谊
秋阳为玉米田镀上金边时,学生们采摘的玉米已堆满小车。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场劳动成了新生的“破冰场”——原本陌生的同学在扶秆、递穗中熟络,分享“掰玉米巧劲”的经验。“看,我和同桌一起掰了20根。”同学们笑着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劳动教育不是‘吃苦课’,而是‘成长课’。”该校领导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的一项传统项目——通过“田间课堂”,学生不仅掌握了农业技能,更在汗水中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的深意,在协作中收获了比知识更珍贵的友谊。
玉米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最好的教育,从不是空中楼阁;最深刻的成长,永远扎根于土地。当年轻的身影弯下腰与玉米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懂得珍惜、学会奋斗的种子,正在阳光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