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5-09-30 10:17: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但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非遗面临着传承断代、传播局限、生态萎缩等困境。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方向。本文结合陕西快板、凤阳凤画、非遗漆器等实践案例,从技术记录、体验创新、传播革新、机制升级等维度,探究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为非遗从地方性文化向数字公共文化转化提供参考。
一、聚焦技术赋能记录与存储,构建非遗数字基因库
非遗活态传承首先依赖于文化资源的精准留存。传统口传心授模式易因传承人离世、技艺流失导致文化断层,而数字技术通过多模态记录、高精度存储,能够为非遗构建“数字基因库”,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保存。借助多模态技术突破单一载体局限,实现非遗的立体化留存。以安徽省级非遗凤阳凤画为例,其“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的程式化造型与“五彩、素彩、水墨”三色体系易因纸质载体老化受损。通过高分辨率扫描、多光谱成像技术,逐层捕捉凤画的羽毛纹理、色彩渐变与笔触细节,结合Adobe Photoshop软件进行色彩分层校正与细节修复,建立包含图像、工艺视频、传承人访谈的数字档案,解决传统保存的易损性问题,并为后续研究与教学提供精准素材。
借助云端数据库实现非遗资源的开放共享。《“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推动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公共数字平台”,陕西快板依托该理念搭建数字档案平台,整合《逛庙会》《鲁达除霸》等经典作品的音视频资源,与高校、文化馆合作实现跨机构共享;凤阳凤画数字资源库则标注作品年代、作者、工艺技法等元数据,支持研究者与爱好者在线检索,打破地域限制,推动相关非遗资源走进大众视野。
二、聚焦沉浸式体验创新,打破非遗的感官与时空边界
传统非遗传播多依赖线下展演,受时空限制较大,VR、AR、XR等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重构受众的感官认知,促进非遗从静态观看变为动态参与。XR技术助力非遗场景虚拟复原,唤醒受众的现场感。陕西快板传统表演多依赖庙会、茶馆等物理场域,缺乏地域外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XR技术生成虚拟茶馆场景,叠加“四页瓦”伴奏的音效与关中方言的字幕解释,能够保留传统表演的气氛美学,让异地受众获得沉浸式观演体验。同样,在凤阳凤画的VR虚拟展馆中,观众通过头显设备“走进”明清时期的凤凰街,观看画师绘制凤画全过程,还能通过触觉反馈模拟毛笔蘸墨的触感,实现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影像创新则能够拓展非遗的表达维度。例如,2024年李子柒回归短视频平台发布“非遗漆器”内容,20分钟登上多平台热榜,5小时内抖音获975.7万点赞,她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漆器制作的叠漆、描金工序,以生活化场景叙事激发受众情感共鸣,印证了影像技术对非遗活态呈现的重要性。
三、聚焦传播渠道革新,推动传播媒介跨界融合
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播已突破传统媒体局限,形成“短视频+直播+跨界IP”的融媒矩阵,在扩大传播广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社交属性。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非遗传播的核心阵地。陕西快板第三代传承人杨锦龙在抖音平台探索多模态传播,通过AIGC生成“文生视频+图生视频”,配合说书音频展演《鲁达除霸》,利用字幕功能突破方言壁垒,单条纪念清明节的视频引发大量转发;传承人高小青在快手开启五天专场直播,通过“表演+技艺讲解”形式,吸引年轻受众关注,印证了短视频平台对非遗“破圈”的推动作用。
跨界融合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黑神话:悟空》在游戏第二章“风起黄沙”中,将陕西快板作为背景音乐,无头僧弹唱的片段被用户“二创”传播,实现非遗与游戏IP协同;延安大学“书芩三河”项目创新“非遗活化+电商助农+乡村振兴”模式,将陕西快板新唱词与陕北剪纸、农民画结合,设计“说书小娃”IP伴手礼,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助力乡村经济发展。“非遗+”模式打破了文化与产业边界,让非遗从文化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
四、聚焦传承机制升级,破解代际断层困境
非遗传承的核心困境在于代际断层,数字技术能够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机制、培育社群共同体,为传承注入新活力。数字平台助力传承资源普惠化。陕西快板面临传承人高龄化问题,通过搭建数字教学平台,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标准化课程,配合3D教学模型,让年轻人可随时随地学习;《“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动的非遗数据库建设,为高校“非遗进校园”提供资源支持,西安工程大学等院校通过数字平台开展陕西快板教学,培育年轻传承群体。
社群运营能够强化受众的参与感与归属感。抖音、快手等平台的非遗账号通过粉丝群、等级激励构建社群,陕西快板账号设置“免费公众号+付费创研社+地域群”三级体系,通过线上比赛、弹幕互动激发用户参与热情;秦安小曲借助微信公众号“文旅秦安”发布作品,入选全国优秀曲艺作品展播,实现传播、互动、认同闭环。社群传播将分散的受众转化为文化共同体,推动非遗从传承人主导走向大众共建。
(广西外国语学院:黄艳碧,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