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召陵区:建管网治污水 助力村级经济再腾飞

发布时间:2025-09-30 15:46: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初秋时节,走进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前油李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村民小楼,大街小巷里,牛羊肉加工商户忙碌不停——运输车辆穿梭往来,工人们熟练地进行解冻、煮肉、削皮、剔肉、包装作业,一派红火的产业景象,将初秋的凉意驱散得无影无踪。

作为远近闻名的“牛羊肉加工专业村”,前油李村的特色产业已深耕数十年。村民们依托牛羊养殖基础,逐步聚焦牛羊肉屠宰加工,尤其在牛副产品加工领域形成规模优势,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产品远销上海、重庆等全国多地,在国内及河南省内的牛副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当地极具辨识度的民族特色产业名片。

然而,这份“产业荣光”背后,曾长期被污水难题困扰,成为制约村级产业升级、阻碍乡村振兴的“拦路虎”。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召陵区政府主动担当,将污水治理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以“彻底解决污染、重塑产业生态”为目标,打响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区政府确定了科学规划建设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处理生产性废水的思路,明确以“消除黑臭水体、恢复农用地功能、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保障处理设施常态化运行”为最终目标,为前油李村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2023年,召陵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启前期筹备工作:组建专业团队实地勘察,详细测算加工废水的水质、产量,协调邻村确定排水路径,同时加快方案论证、科研报批与项目申报进度。凭借精准的调研数据与科学的治理规划,成功抢抓国家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政策机遇,推动该试点项目在前油李村落地。

2024年2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施工团队克服严寒酷暑等不利条件,历时5个月完成全部工程:在村内大街小巷铺设新型排水管网 4500余米,建成1座日处理能力300吨的污水处理站,修建新式检查井60余个,恢复路面4000多平方米。目前,污水处理站经过菌种培养、调试已经满负荷运行。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处理后水体的化学需氧量(20mg/L)、氨氮(13.2mg/L)、悬浮物(15mg/L)、动植物油(0.08mg/L)等指标,均完全符合《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 1820-2019)二级标准。

为构建“治污+节水”长效机制,召陵区水利局同步推进水资源管控:依据生产经营性地下水使用管理规定,为村内54户牛附件加工户全部安装智能水表,并逐一办理取用水许可证,从源头控制用水量,既保护了地下水资源,也为污水处理设施减轻了运行负荷。

2025年初,前油李村“两委会”进一步深化治理成果,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申报成立清真食品行业协会,动员全村加工户加入,同时探索建立“按用电量或加工产量分摊管网维护及污水处理费用”的机制,推动产业治理从“政府主导”向“政企协同”转变,为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如今的前油李村,彻底告别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旧貌:大街小巷干净整洁,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民幸福感、满意度高达 95%以上。更可喜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产业焕发新生——此前因污染问题外迁的加工户全部回流,牛副产品产量与产值大幅增长,数十年的传统加工产业重新注入活力,朝着规模化、规范化、高品质的方向加速迈进,为村级经济腾飞插上了“生态翅膀”。

(漯河市召陵区委宣传部:王振奎)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