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举办油画派对 淋巴瘤专家与患者共绘生命色彩
发布时间:2025-09-30 16:21: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9月19日,在世界淋巴瘤日刚刚过去之际,名为“印象Cure”的治愈故事油画派对在四川大学华西上锦医院温情开启。该活动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位权威专家与淋巴瘤康复病友共同参与,通过艺术疗愈与科学信念的交融,为淋巴瘤患者搭建了一个深度沟通的平台。
多学科专家齐聚,提供全方位康复指导
本次活动汇聚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徐才刚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头颈肿瘤科蒋明主任等多学科专家团队。他们从影像精准判读到神经症状管理,从营养支持方案到康复训练技巧,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的康复建议和指导。
活动中,专家们针对淋巴瘤患者关注的营养和护理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徐才刚教授表示:“我们不仅要让患者活着,更要让他们活得好。这种全程化管理模式特别关注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包括治疗后的副作用管理、生育功能保护、第二肿瘤预防等多个方面。医生无法取代家庭氛围和患者意识,这些软性支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为此,医院定期举办患教活动,邀请康复患者分享经验,增强治疗信心;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科普传播,相信科学,解读淋巴瘤知识,减少公众恐慌。
康复患者分享心路历程:信赖是战胜病魔的关键
在患者故事分享环节,一位康复患者讲述了自己的抗病经历。“2025年除夕,我在广州旅游时发现身体异常,当地医院怀疑是头部肿瘤。确诊消息像一块巨石砸下来,但我很快清醒过来:必须回成都,去接受最好的治疗。”
治疗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并非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而是活检后长达半个月的病理结果等待期。患者在活动中谈到,由于肿瘤持续压迫神经,右侧肢体很快丧失活动能力,言语表达也出现问题。“华西医院蒋明教授团队接手治疗后,我的身体状况出现肉眼可见的好转。”从这一刻起,他坚定了与疾病抗争到底的决心。
患者强调,“信赖”是自己战胜病魔的关键。“生病后,我从不在网上乱查知识,更不相信那些‘秘方’和‘神医’。我选择对医疗团队的信赖。”
淋巴瘤:“最会伪装”的肿瘤
蒋明教授在活动中介绍了淋巴瘤的相关知识。淋巴瘤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又细分为80多种亚型。
“淋巴瘤可谓‘最会伪装’的肿瘤。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认为是感冒、疲劳或其他良性疾病,从而延误诊治。”蒋明教授说。“它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从无症状的淋巴结肿大到全身多系统受累都可能发生。”
专家提醒,如果发现淋巴结进行性增大(通常指直径超过1.5-2cm)、质地坚硬、无压痛,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蒋明教授表示:“淋巴瘤最终确诊必须依赖病理活检,通过淋巴结或病变组织活检,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综合手段,才能明确亚型及危险度分层。”
治疗突破:从化疗到精准医疗
近年来,淋巴瘤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以最常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治疗手段已经从传统的化疗发展到免疫靶向治疗、细胞治疗等精准治疗阶段。
“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武器来对付淋巴瘤。”蒋明说,“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已从传统化疗进入免疫靶向和细胞治疗新时代,方案高度个体化,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策’的个体化治疗。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手段,许多淋巴瘤患者已经能够实现长期生存。”
创新模式:融合病房破解诊疗难题
针对淋巴瘤患者面临的“血液科管化疗,肿瘤科管放疗,随访缺乏连续性”等困境,四川大学华西上锦医院积极探索血液肿瘤融合病房新模式。
徐才刚教授介绍,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血液科和肿瘤科优质资源,构建以淋巴瘤亚型为导向的精准诊疗路径。“我们通过血液和肿瘤等学科深度融合,推行‘分层精准诊疗体系’,建立共识性诊疗路径,同时还联合病理、影像、营养等多学科团队,实现全程化管理。”
专家提醒,不要盲目恐慌,多数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瘤无关;选择正规医院,完善检查明确诊断;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全程治疗和随访。淋巴瘤虽是一类复杂疾病,但随着医学快速发展,其已成为可控甚至可治愈的疾病。
通过提高公众认知、推行规范化诊疗、探索创新服务模式,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本次“印象Cure”治愈故事油画派对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指导,更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了温暖与希望,让康复之路更加稳健有力。(图文来自活动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