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琶洲走向世界:一场算法大赛如何重塑大湾区AI生态

发布时间:2025-10-03 17:51: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脑机接口精准定位癫痫病灶、人形机器人灵活行走于工厂车间、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人互动、脑机接口设备实时解码脑电信号……近日,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生态赋能大会在广州琶洲举行,一幕幕未来场景轮番上演,仿佛走入了“科幻世界”。

机器人在大会现场表演

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的8131支团队参与,创下历届之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1201支学术团队,与字节跳动、比亚迪、科沃斯等行业龙头企业同台竞技,彰显了大赛的国际影响力与专业水准。

生态大会现场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协同的生态优势。作为算法领域的顶级赛事,琶洲算法大赛从琶洲走向世界,如何重塑大湾区AI生态?

以赛促产

推动“AI+产业”深度融合

在当天AI创新应用赛的颁奖现场,一位特殊的嘉宾引起了全场注意——来自动易科技发布的全球首款全身摆线关节人形机器人。

该款机器人使用了动易科技自研的摆线减速器,帮助实现人形机器人少见的灵活步态和全身协调运动,在适应性和自然性等性能上超越了以往的人形机器人。

易科技发布的全球首款全身摆线关节人形机器人

“AI+产业”,推动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在本届大赛的赛题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届大赛创新设置了五大赛道,包括“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AI创新应用赛、“全运会”全民AI赛以及国际AI赛,共19道赛题覆盖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智慧交通、网络和数据安全、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

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作为技术攻坚主战场,设置13道赛题,吸引4818支队伍报名,占总报名数的59.2%。其中,“慧行·AI上星城市视觉算法挑战赛”等前沿探索型题目,体现了大赛布局未来技术、引领创新方向的战略眼光。

“太空计算星座是一种全新的AI算力场景,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我们也很乐于把这项技术应用在本届琶洲算法大赛的赛题中,让所有的参赛选手,也能参与到最新的前沿领域中来,发挥各自的创意和能力,找到创新的亮点。”广州佳知慧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刚表示。

这些赛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直接对接产业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

据统计,本届企业参赛阵容豪华,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合计超过60%,往届参赛队伍复报率达13%。

作为参赛企业之一,亚信科技的渊思·智能体平台在国际AI赛中获得了优胜奖。“这个平台主要是为了填补AI从实验室到生产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据亚信科技院思智能体平台产品经理吴俊介绍,该平台旨在帮助企业客户快速高效地构建出符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场景需求的智能体应用或服务,从而助力客户实现AI原生化转型升级。

“以赛促产”的模式,加速了AI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例如,筷子科技——一家专注AIGC短视频商业化应用的创新企业,借助琶洲大模型深厚基础,成功扭亏为盈,合作客户突破7000家,实现从“参赛”到“腾飞”的转身。

以赛聚才

打造全球AI人才磁场

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所有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和生态构建,其源头活水都是人才。而琶洲算法大赛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以赛聚才的全球平台。

本届大赛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参与格局,个人团队占比62%,单位参赛占23%,高校参赛占15%,形成了“个人-单位-高校”的多元参与结构。令人瞩目的是,参赛队伍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队员占比高达47%,远超往届及同类赛事平均水平,凸显了高学历人才在AI创新领域的显著优势。

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颁奖

大赛通过竞赛机制,成功构建了一个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强大磁场。来自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高校的超过140支参赛队伍,包括帝国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使得琶洲成为国际AI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

这种“以赛引才”的模式,为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舞台上崭露头角,荣登全球榜首。

大湾区凭借优越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政策,正在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联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为AI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在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看来,大赛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人才吸引,汇聚全世界各个国家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让他们看到海珠区的政策,看到整个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让他们更有信心去创业,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

生态赋能

构建大湾区AI创新共同体

随着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大湾区正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据《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大湾区AI核心企业超1500家,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产业协同使技术落地成本降低30%以上,制造业AI渗透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需要数据,第二需要场景,”张煜认为,“除了要有很好的人才,同时也要具备落地场景,我们在想最合适的场景和产业落地点就在大湾区。”

在此次获奖名单中,就有不少大湾区企业。例如,深圳光影焕像科技有限公司借助3D AIGC技术解放3D内容生产力,打造3D空间智能大脑;广州烁谷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中文领域领先的有声创作、声音合成与语音克隆技术平台……

作为湾区创新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琶洲算法大赛成为连接湾区内外创新资源的重要桥梁,助力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地和发展标杆。大赛与国际知名赛事平台Kaggle合作,设立国际AI赛道,吸引954支国际队伍参与,提升了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和开放性。

历经四届,它已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个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平台。通过大赛的形式,琶洲正在构建一个贯穿AI全生态的竞技交流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算法联盟”成立,不仅为大赛提供权威背书,还在技术咨询、专家资源及市场整合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升大赛的专业性与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算法联盟成立

“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算法联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教授张益唐表示,这样一个跨区域、高层次的协作平台,将有利于促进大湾区在算法研发、数据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竞争中的整体优势。(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