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赋能城市绿色转型,多方共话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03 18:17: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2025年9月27日,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在北京耕海大厦成功举办"循环经济模式赋能城市绿色转型"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汇聚了政策研究专家、行业协会领导、企业代表等多领域人士,围绕"绿色节能"与"旧物循环"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政策体系与全球合作:中国实践的共享价值

北大国经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部原副部长任海平从宏观层面阐述了系统化推进绿色发展的深远意义。他表示,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和技术路径。这些成果对于推动全球范围的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任海平特别指出,2025年是中国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年份。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6月30日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标志着相关工作进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我国现有2543家国家级与省级园区,覆盖全国80%的工业企业,贡献超过50%的工业产值。推动这些园区向零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在国际合作方面,任海平强调,"一带一路"框架下绿色低碳领域合作空间广阔。"通过技术交流与项目共建,可以分享中国在园区绿色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共同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他同时建议,政策制定需注重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稳定预期和持续动力。

零碳园区:绿色转型的"主力军"与"系统工程"

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杨中春从行业实践角度,深入分析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实施路径。他表示:"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区,具有系统推进节能降碳的独特优势。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资源效率提升、循环产业链构建等系统化措施,零碳园区建设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杨中春指出,促进会将重点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帮助企业把握政策机遇;二是促进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三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我们将通过搭建平台、促进合作,推动企业将绿色节能融入发展核心,实现经济价值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增长。"

针对企业在绿色转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杨中春表示,促进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企业破解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颈。"我们需要建立市场化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形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合力。"

企业实践:从资源回收到能源系统的价值创新

北京国君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于宵分享了企业从旧物回收向综合能源服务延伸的创新实践。她介绍,公司通过高温热解技术实现了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重大突破。"我们采用超过1000℃的热解系统,将旧物回收过程中产生的低价值物料转化为高品质能源。一吨物料可产生5吨蒸汽,能源转化效率较传统处理方式提升4倍以上,经济效益从每吨二三百元提升至1300多元。"

于宵透露,“国君科技以中科院提出的新质氢能技术为燃料体,凭借其独特的高温工艺,有效保障了能源转化过程的高效性与稳定性。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一举解决了传统处理方式经济效益偏低的行业痛点,更实现了资源的闭环利用与高效循环,我们通过构建‘能源管控平台’,结合相变储能技术,能够为园区提供70%以上的清洁能源供应。"

对于未来发展,于宵表示企业将采取渐进式策略:"重点拓展公共建筑、产业园区等场景的能源服务,通过'从小到大'的模式,先以公共建筑为切入点开展节能托管服务,再逐步向整个园区辐射。"这种稳扎稳打的发展思路,既控制了风险,又为规模化推广积累了经验。

协同推进:构建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本次研讨会期间,"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将致力于推动跨领域合作与技术标准制定。专业委员会将重点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对接、人才培养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认为,构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能够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市场活力。特别是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支撑体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循环经济正从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推进的新时期。在这场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中,各方正通过持续的创新与实践,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与机制完善,零碳园区建设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持续创新和系统推进,循环经济将为城市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