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景”便是好风景 “兴农”自有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5-10-03 18:27: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今年的9月23日是我国的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是“三农”工作的奋斗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用心感悟这欣欣向荣的好“丰景”,以扎根新农村,当好兴农惠农的“新农人”。
以政策支撑农业,在广袤田野上创建丰收“新局面”。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根基。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战略论断,并采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扩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升,粮食单产水平连续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对此,党员干部要持续加强农业政策支持,精准落实耕地保护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惠农措施,设立专项补贴保障种粮收益,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全产业链扶持机制,切实筑牢粮食安全基础。要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规范流转程序促进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生产成本;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升专业能力,鼓励返乡创业充实乡村人才队伍。要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重点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
以生态妆点农村,在绿水青山间绘就宜居“新画卷”。乡村全面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深刻改变了以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旧模式,让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成为共识。如今的美丽乡村,既保留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诗意,又通过生态产业转化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对此,要始终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聚焦生态乡村建设,强化生态底色,重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实施改厕、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统筹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避免简单套用城镇建设模式,确保乡村特色鲜明。要着力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生态经济体系,提升农村发展的“含绿量”,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价值共生,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以文化滋养农民,在乡风文明中书写幸福“新诗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现实需要,物质富裕与精神贫富现象并存。尽管农民收入显著提升,但文化供给不足导致乡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式微,赌博陋习、高价彩礼等陈规仍存。同时城市化带来的价值观冲击进一步削弱了青年群体的乡土认同,代际文化传承面临断裂风险。这种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失衡状态,既制约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加剧了社会心态的浮躁化趋势。对此,党员干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通过村规民约和家教家风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平台开展活动,利用文化墙、广播、文艺演出等形式传播文明理念。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铺张浪费,发挥道德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向上向善,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江安县红桥镇人民政府:白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