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策略
发布时间:2025-10-10 11:31: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一、新一代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从“单一现实个体”到“人机协同复合主体”
人工智能发展的初始阶段,智能系统主要承担着传递教育主体生物指令的功能,初步构建了人机协同的教育范式,这一阶段的技术应用并未实质性地改变人类作为教育主体的核心地位。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大脑”展现出显著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模拟功能,不仅能够有效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并生成相应的仿生反馈,更具备了替代人类执行生物指令的技术潜力。在万物互联时代,人脑与“机械大脑”实现了深层次的融合,这种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单一主体向复合主体转变。从功能维度分析,人工智能以“智能顾问”的角色深度融入教育领域,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为教育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从而构建出具有智能增强特征的新型教育主体。从空间维度观察,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教育场景的数字化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现实课堂、网络空间及元宇宙等多维教育场景的有机整合。这种空间重构直接导致了教育主体的形态分化,呈现出包括现实个体、数字孪生体、NPC(非玩家角色)及虚拟形象等多元形态。这一系列变革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单一的现实个体向由现实人、数字人、虚拟形象及语言模型等多重要素协同驱动的复合主体演进。
(二)教育客体:从“被动检索式学习”到“主动对话式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加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所掌握,学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客体。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获取主要依赖于教师讲授、教材阅读及课堂教学等固定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学习渠道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习者开始借助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及局域网等数字平台获取知识,这一转变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新。基于关键词检索的学习模式虽然具有便捷性和自主性优势,但其本质上仍依赖于教育资源的规模化输出,未能突破单向知识传递的局限,即维持着“自我教育”与“灌输教育”的线性特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其强大的语义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为教育互动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平面化的图文信息,而是能够与高度拟人化的虚拟现实进行深度交互。这种交互模式促使学习者主动参与评价、交流与反馈过程,从而深化认知加工,激发批判性思维,并形成持续性的对话循环。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有效降低了知识检索的复杂性,减轻了语言转换的认知负荷,同时为学习者创造了建立虚拟社交关系的可能性。虽然人工智能尚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人际教育场景,但其构建的虚拟学习伙伴通过营造“志同道合”的交互环境,为重构“对话式”学习范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新一代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数字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程中,首要的关键任务在于精准定位主客体关系动态变化的合理尺度,通过聚焦角色定位来达成创新发展的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当正确认知自身作为兼具客体性的教育主体这一角色。教师需持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熟练掌握日益复杂的数字技术手段,深入学习编程语言,具备对算法应用进行有效识别的能力。积极探索借助智能引导的新型育人模式,强化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深度交互融合,在数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教育主体的先进性。同时,教师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二元关系的局限,推动教育客体发展成为与主体同质的存在,从而形成双主体育人的强大合力。对于教育客体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诉求和面临的困惑,教师要借助人工智能手段,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制定解决方案,使教育者成为立场坚定的教育主导者,让人工智能成为延伸人类感知的有效介导,促使受教育者成为自觉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就学生而言,要着力培养自身的主体性意识,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充分利用起来,将其视为“思想观点的交流平台”以及“道德规范的汲取源泉”,积极主动地获取客观数据的最优解决方案,让技术手段仅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直接作出决策的主体。充分考量智能技术在决策过程中所涉及的道德因素,纠正“人最终会被智能技术所控制”的片面认知。此外,还应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勇于进行创新实践的特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技术思维和美学创造力。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并熟悉数字化伦理的内涵与要求,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能力,促使其形成具备政治自觉和道德自主的技术观念,构建起在技术环境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角色伦理体系。
二、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思政引领力的启示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影响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不仅需要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更需要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主体从单一的现实个体向复合主体转变,而教育客体则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演进。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模式,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一)教育主体的复合化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首先,教育主体的复合化趋势要求我们在技术应用中保持教育的人文关怀。人工智能作为“智能顾问”的角色,虽然能够提供高效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但教育者仍需保持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聚焦于如何在技术辅助下,进一步提升教育者的专业判断力和人文素养,确保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二)教育客体的主动参与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其次,教育客体的主动参与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其强大的语义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习者提供了深度交互的可能性。然而,这种交互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通过虚拟学习伙伴和对话式学习范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探索精神。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加个性化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技术普及下的教育挑战与应对策略
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技术应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技术的工具性,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同时,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如何在技术辅助下,重建师生间的深度交流和信任关系,确保在数字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教育的引领力和实效性,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只有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培养出具有政治自觉和道德自主的新时代人才。
(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章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