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湖南洞口蹚出秸秆治理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11 15:31: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以前收完稻子,地里剩下的秸秆哪有心思琢磨别的处理法?都是一烧了之——点火简单,还不用费力清运,可烧起来那烟能飘好几里地,呛得人不敢开窗户。"站在金灿灿的稻田边,龙潭村种粮大户杨尧望着正在作业的秸秆打捆机,感慨地对笔者说。今年秋收时节,洞口县黄桥镇的田间地头不见往日"烽烟四起",取而代之的是农机轰鸣、秸秆"变现"的繁忙景象。这个传统农业乡镇通过构建责任、防控、利用、宣传"四张网",将曾经的"环境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织密责任网:三级网格筑牢禁烧防线
"烧不烧,关键看干部。"黄桥镇党委书记在秸秆禁烧工作部署会上强调。该镇创新建立"双组长"负责制,由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成立工作专班,将禁烧责任层层压实到村支两委。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包地块"三级网格体系,将全镇划分为6个片区、32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员手持"责任清单"对分管地块实行"包干到底"。
秋收期间,镇村干部组成的24支巡逻队骑着电动车、带着小喇叭穿梭在田间,成为移动的"禁烧宣传站"。"我们片区有位老人习惯烧秸秆,我连续三天上门讲解政策,帮他联系打捆机,现在他成了禁烧宣传员。"第三片区网格员李建国说。这种"人盯人、人盯地"的工作模式,实现了空间覆盖无空白、职责落实无盲点。
筑牢防火墙:科技赋能织就立体监控网
"单一的'人海战术'难以全覆盖,必须向科技要效能。"黄桥镇镇长介绍。在镇域制高点矗立的"铁塔哨兵"成为禁烧利器——20余组高清旋转摄像头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一旦检测到烟雾或火点,系统自动报警并推送定位信息至指挥平台。与此同时,无人机不定期对隐蔽地块进行航拍巡查,形成"天上无人机、地上巡逻队、空中摄像头"的立体监控网络。
针对突发火情,该镇组建的30支应急扑火小队随时待命。"我们配备了风力灭火机、灭火弹等专业设备,确保'一分钟响应、三分钟到位、五分钟扑灭'。"应急分队队长介绍,今年秋收以来全镇未发生一起大面积焚烧事件。
拓宽出路网:疏堵结合让秸秆"变现增值"
"光堵不疏,越堵越苦。"黄桥镇党委副书记坦言,让农民从"要我禁烧"变为"我要禁烧"的关键,在于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该镇通过"秸秆还田+离田利用"双轨模式,让秸秆实现多元化价值转化。
在收割环节,镇里协调的28台联合收割机全部加装粉碎装置,确保"收割一块、粉碎一块、还田一块"。三角村建成的秸秆综合利用点内,12台套加工设备正将打捆秸秆加工成饲料原料。"今年卖秸秆收入了3000多元,还省去了清运功夫。"村民王桂香笑着说。据了解,该镇秸秆回收价达220元/吨,目前已回收利用秸秆8000余吨。
唱响宣传曲:群防群治营造禁烧氛围
"焚烧秸秆危害大,空气质量受影响;综合利用效益好,生态经济双丰收……"每日早中晚,黄桥镇各村的"村村响"大喇叭准时播报禁烧政策。镇里还组织农技专家开展田间课堂,通过"算经济账、生态账、安全账",让农民直观感受秸秆利用的好处。
在长塘村的现场观摩会上,种粮大户杨尧分享起秸秆还田的好处:"去年试验田秸秆还田后,今年水稻亩产提高了50多斤,化肥用量还减少了。"正反典型教育相结合的宣传方式,让"不敢烧、不想烧、不愿烧"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黄桥镇,秋收时节的"烟火气"已变成农机作业的"轰鸣声",曾经的"废弃物"正通过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路径成为"香饽饽"。据统计,今年该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提升12%,农民户均增收近千元。下一步,黄桥镇将继续优化秸秆收储运体系,探索秸秆基料化、能源化利用新路径,让"变废为宝"的文章越做越实,为乡村绿色发展持续赋能。(湖南省洞口县委宣传部:向佳丽、许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