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11 15:31: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在于回应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诉求,把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至上的原则,积极满足乡村民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期待。乡村文化建设的新理论和战略是立足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所提出的重要部署,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文化进步与人类自由发展具有一定内在关联性,这揭示了文化发展对人类解放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从物质需求到价值追求的发展转型,乡村文化振兴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强调个体素质的多维提升与社会权利,也是新时代奋斗目标的实践路径和有力支撑,我们要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可见,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相互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人类社会的演进发展始终伴随着生产生活实践的深化与拓展。历史绝非诸多零散事件的偶然堆砌,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形态的演进相互作用形成的连续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性既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也表现在文化引领与价值引导的相互作用上。正是在这种体现中,人类社会实现了从传统蒙昧到现代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进程中,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积极发展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民众的全方面发展。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彰显

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文化自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支撑和精神指引。文化自信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乡村文化振兴能彰显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振兴本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重塑过程,这一过程乡村文化的振兴也能进一步强化了乡村文化自信,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总而言之,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彰显。

乡村文化振兴在延续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血脉、筑牢文化根基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不仅为民族文化繁荣提供了生长沃土,更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韧性与独特魅力。即便历经时代变迁与挑战,中国乡村文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对农村本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明保持坚定自信的合理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系统性地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乡村独特的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这是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基础;二是要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使其与现代精神需求相融合;三是要同时赋予乡村文化新征程、新时代的内涵。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找寻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文化坐标,锚定文明航向,让其既不失本真又接轨时代,实现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广大乡村地区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态表现形式、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精神命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积淀,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乡村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核心载体,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引领性作用,是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元素,立足各地乡村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高质量发展各方面,从而推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发展中永葆生机,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两个结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重要体现了“两个结合”的具体实践中。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根本遵循,"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深入把握"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精神内涵、实现路径及实践方法,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三、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文化繁荣与国家兴旺密切相关。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乡村文化是重要一环,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对于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必要条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贡献不可或缺。乡村文化的振兴,作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其中关于社会文明发展的核心要求,提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乡村群众的素质与文明程度的提升,能为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强大驱动力,而文化软实力又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乡村文化的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先决条件。

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乡村文化发挥着基础性支撑功能。新时代以来,中华文明与乡土社会共同经历了从式微到复兴、从转型到创新的历史进程。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作为植根乡村文化的承载地乡村本身,其与中华文化既需要积极适应,又面临着深层次的转型挑战,二者正经历着同步演进的历史性变革。文化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既符合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也顺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发展不应孤立进行。实践充分证明,乡村建设必须依托文化发展,但文化发展也不能脱离整体发展格局。文化要素需要与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方面的发展要素协同推进,并形成良性互动。纵观百年发展历程,乡村文化先后在民族独立斗争、国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其功能定位已转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魂魄。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其在乡村发展全面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本质上讲,乡村文化振兴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其功能不仅体现在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层面,更为其他领域的振兴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与价值支撑。这一战略地位决定了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总体布局中的先导性特征,是推动乡村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的必然途径和重要力量,并且能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工程,乡村文化振兴始终被列为关键发展任务。在关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强调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突出地位,例如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提出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有:“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传承发展,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将其列入重要规划中主要目标之中,彰显了国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高度重视,将其定位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乡村文化振兴均这些目标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具体而言,文化振兴与其他四大振兴、与五大目标形成了相互促进、产生作用与反作用的有机整体:一方面,文化建设为其他领域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和生活改善又为文化繁荣创造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对于产业兴旺目标来说,乡村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转化能够形成新型文化生产力,进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对于生态宜居目标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则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积淀了深厚的生态哲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于此,我们还能通过系统推进乡村文化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引导农村居民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范式。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可促进乡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而乡风文明这个目标,便与文化振兴产生直接关联,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对于治理有效目标来说,体现在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其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道德约束规范等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传统治理智慧不仅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还能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力,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于生活富裕这个目标,在经济建设维度,乡土文化资源兼具文化传承和产业开发双重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经济潜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让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文化振兴带来的经济红利。总体而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重要的文化驱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深远。只有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文化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在乡村全面振兴整体战略布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为乡村的产业升级、人才培育、生态保护和组织建设等关键领域提供思想引领,更能通过其独特的精神塑造功能,成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乡村文化振兴使命与任务研究(23KS18))

(作者:汪卉,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杨志其,宜春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