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群众需求 打造幸福村社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发展的临安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13 15:46: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基层稳定与民生福祉。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村社治理的效能与温度上。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自2022年起,把党建引领“幸福村社”工作作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牛鼻子”工程,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聚焦“平安、美丽、共富”三大核心目标,精准发力、久久为功。通过筑牢平安根基、扮靓乡村颜值、拓宽增收渠道,持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基层治理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临安区也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深耕“天目善治”筑牢村社平安防线
“家里的老化电线换了新的,燃气报警器也装好了,现在住着太安心了!”临安锦北街道竹林社区独居老人李爷爷的安全隐患诉求很快得到解决。这份稳稳的安全感,得益于近年来竹林社区在基层治理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基层治理要取得良好成效,完善架构是关键,必须让社区内各类群体都能参与到治理中来。”在竹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宓琳看来,善治不能仅靠基层干部单打独斗,更需要广大群众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参与度,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同营造“天目善治”的美好局面。
基于这样的理念,一方面,竹林社区通过红色纽带串联起辖区内的多方资源,构建起党建统领的“聚能环”,以社区党组织为中心,打造以网格党支部为主体、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架构,同时健全“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红蜻蜓”四级组织架构,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党建引领治理服务框架。另一方面,竹林社区打造了“红倾听”协商议事品牌,建立“社区议事中心—网格议事厅—微网格议事站”三级议事制度,推行“进门听事、居民提事、网格议事、联动办事、民主评事”五事工作法。此外,积极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红蜻蜓”党员志愿服务队。今年以来,社区累计走访排查3200余户居民,成功解决各类安全隐患、邻里家庭纠纷等237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临安所有镇街都在全力推进“吴越明理亭”议事协商机制建设,当群众遇到公共服务、安全管理、社区文明、环境生态、矛盾纠纷等问题时,大家便会齐聚“议事亭”,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商讨对策,确保群众需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通过抓前端治理、预防矛盾纠纷,做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社”。
深耕“天目村落”绘就村社美丽画卷
锚定“点上出彩、全域美丽”的目标,近年来,临安构建起“一廊集聚、三圈齐进、十八景共舞”的全域景区格局。各村各社则立足“美丽村社”工作,各展所长,不断美化家园,吴越大地上,频繁涌现出一些“天目村落”的示范点位。
太阳镇谢家桥村曾是一个软弱后进村,村庄面貌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村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谢家桥村抓住“美丽村社”这一载体,坚持开展“党员带头清垃圾,村民跟着护家园”环境整治行动,携手并肩、众志成城,共同打好美丽村庄“保卫战”。“现在村民们的集体意识被充分激活,脏乱差环境得到了彻底整治。大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再乱倒乱扔垃圾,还会相互监督提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章志明说道。
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共清理河道垃圾12吨,建成生态护坡、健康绿道1000米、林道6.2公里,“深井工程”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题。乡村绿植景观生机勃勃、农家小院整洁美观;村头巷尾秩序井然、推门即见绿意……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谢家桥村徐徐展开。
在河桥镇泥骆村,基层治理不仅使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升了村容村貌,更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据了解,泥骆村全力投入资金用于村道拓宽、改建与硬化,村级道路硬化率从2017年的35%提升至2025年的95%。全村上下秉承“一棒接着一棒干”的精神,积极投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村道亮化工程等相继建成,唐昌首镇村落景区项目中的蚕桑文化馆更是吸引了超过3万名游客参观,实现了从“美丽资源”到“美丽经济”的蜕变。
深耕“天目共富+”增进村社发展动能
只有村集体“家底子”厚实了,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了,群众的获得感才更真实、可感。
昌化镇石铺村山多田少,是典型的山区村,曾面临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近年来,石铺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党员联户六字工作法”,通过亮身份、树形象、明任务、知民情、晒实绩、促争先,把38名联户党员打造成“两委”的左右臂膀。三年来,党员走访农户近2.5万人次,收集诉求120余条,问题解决率达99%,既温暖了民心,也联出了乡村共富的新路径。石铺村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广集民智、利用自身资源,建成“渔乐乡涧”共富工坊,整合石斑鱼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双载体,带动产业振兴。唐昌石斑鱼养殖基地总投入60余万元,养殖面积5000余平方米,设有6个标准鱼塘,预计年产鱼苗1.5万斤,每年可增收11.5万元,兼具初加工、储存、研学和餐饮体验等功能,预计年产5000斤鱼干、2万斤伴手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项目投用后,不仅带动群众增收近60万元,提供数十个就业岗位,还使村集体年增收28万元。同时,石铺村发动党员群众参与河道巡查,严防电鱼偷捕,确保溪石斑鱼年产成品鱼超5万尾。如今,镶嵌在紫溪河畔的“渔乐乡涧”共富工坊,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鱼”。
同样的共富故事也在潜川镇上沃村上演。上沃村位于临安南大门,与桐庐县相接。面对区位一般但生态禀赋较好的实际,上沃村党委一方面加强党组织凝聚力建设,锤炼党员干部执行力;另一方面做好水果文章,先后打造四季水果基地、农业观光园,推动桑园产业升级。2024年,在村集体增收的同时,村民人均增收3800元。
党建引领,村社有为,如今临安的各村各社平安根基全面夯实、村容村貌全面改善、经济发展全力推进……展望未来,临安将继续以基层治理为有力抓手,通过不断优化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激发村社发展的内生力,为更多村社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临安区委社会工作部:吴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