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员担当之心架起人才振兴“连心桥”
发布时间:2025-10-15 11:37: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乡村振兴的蓝图再宏伟,基层治理的目标再明确,最终都要靠人才来落笔。作为离群众最近、与人才最亲的基层共产党员,我们既是人才政策的“宣传员”,更是人才服务的“勤务员”,唯有以真心引才、用耐心育才、靠诚心用才,才能让各类人才在基层沃土上扎下根、结硕果。
引才要“筑巢”更要“暖心”,用诚意打破壁垒。引才不是靠口号号召,而是用实招破解“急难愁盼”。2014年,大学生小杨带着技术返乡,却卡在了场地与资金难题上,基层政府积极对接区委区政府,为其争取创业贷款和大学生创业补贴,帮其创办公司、流转土地,推广“水稻+小龙虾”套养模式。截至2024年,其公司小龙虾年产量达150万斤,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带动近2000户农户增收。这恰是金东区岭下镇“支部+人才”模式的生动缩影——该镇不仅通过乡贤座谈会、“坡阳・归乡”才市集架起情感桥梁,更以“政府补贴+店铺让利”优化生活服务,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
育才要“精准”更要“放手”,用平台赋能成长。基层人才多是“有专长缺经验”的实干者,这恰恰要求基层党员当好“铺路石”而非“指挥棒”。东塘村的“土专家”王大叔就是种橘子的一把好手,培育的“涌泉蜜橘”甜度达标却愁销路。第一书记小邱主动上门结对,白天跟着王大叔钻橘园学剪枝,晚上带着他参加电商实训营,从账号搭建到流量运营逐点拆解,甚至拿着自家手机架亲身上阵示范直播带货,短短一个月就帮橘子打开了长三角市场。这种“土专家教技术、党员传方法”的双向帮带,正是“导师帮带制”的鲜活实践,更用实打实的支持给足了人才试错的底气。
用才要“搭台”更要“鼓劲”,用实绩彰显价值。“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唯有把人才放到最适配的岗位,才能让“专才”变“干将”。基层党支部要主动摸清人才“家底”,建立起详实的“人才特长清单”:让精通电商运营的负责农产品线上销售,把善于调解矛盾的吸纳进社区治理队伍,请掌握传统手艺的牵头非遗传承工坊,真正实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为让人才“干得有劲头、拼得有奔头”,我们还应建立评先评优机制,不仅给荣誉、发奖励,更要将表现与职称评定推荐、项目资源倾斜挂钩。唯有把“量才施用”的精准性与“正向激励”的实效性结合起来,才能让每一位人才在基层找到归属感、收获成就感。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破解乡村发展瓶颈的核心力量。基层党员以真心搭纽带、用本领解难题、靠担当护成长,就能让“原乡人”扎根、“归乡人”反哺、“新乡人”融入。人才振兴的种子终将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宜宾市南溪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曾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