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担当:马拉松背后的干部“练兵场”

发布时间:2025-10-17 16:43: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一场马拉松,不仅是选手挑战自我的赛道,更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练兵场”。2025年10月12日四川省宜宾市马拉松赛事中,从道路封锁到人员到岗,从维护赛事秩序到回应居民诉求,政府工作人员、党员干部与志愿者以“站好每一班岗、办好每一件事”的自觉,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提供了深刻启示。

循赛事保障悟初心,在坚守中锚定为民服务的价值原点。宜宾马拉松的保障实践,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初心本质。坚守不是机械履职,而是把群众需求嵌进每一个工作细节。凌晨,当城市尚在沉睡,党员干部已带领工作人员冒着寒风拉起警戒线,提前做好道路封锁准备,只为给赛事筑牢安全屏障。6点整,各方工作人员准时到岗,没有丝毫懈怠,因为他们深知,每一个岗位的缺位都可能影响赛事顺利、居民安全。更动人的是面对居民诉求时的“不推诿、不敷衍”,居民着急上班,老人需要过马路买菜,工作人员一边耐心解释赛事安排,一边协调安保人员开辟临时通道,化解“出行难题”。这些细节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为民服务”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当赛事秩序与居民生活产生矛盾时,既不违背岗位使命、也不忽视群众急难愁盼的平衡,是让“赛事顺利”与“民生便利”同向而行,把“保障赛事”的“任务单”,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心单”。这种“守岗不教条、服务有温度”的实践,正是党员干部必须锚定的价值原点。无论岗位大小、任务轻重,“人民需求”永远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实践考验强担当,在应变中校准干事创业的行动标尺。马拉松保障中的突发情况,是对党员干部担当能力的“突击测试”,也为我们校准了干事创业的行动方向。担当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系统思维解难题、以灵活应变破困局。此次保障工作的有序推进,离不开三方“响应”的支撑。一是响应“问题导向”,以“预判在先”打牢基础。在赛事筹备阶段,提前走访沿街居民、商户,摸清早高峰出行需求、特殊群体诉求,提前发布封路公告、规划临时通道,把“事后解释”变成“事前预防”。这启示我们,工作不能“等问题来找”,必须深入一线察实情、谋实策,让举措更贴合群众需求。二是响应“系统观念”,以“协同发力”凝聚合力。赛事保障中,政府工作人员统筹调度、安保人员维护秩序、志愿者服务群众,三方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当居民抱怨封路影响生活时,志愿者上前安抚、工作人员对接解决方案、安保人员执行临时通行安排,没有“各管一摊”的割裂,只有“攥指成拳”的效率。这印证了破解复杂问题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串联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三是响应“民生温度”,以“灵活应变”践行为民。面对居民的抱怨与诉求,工作人员没有机械执行“封路规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用“刚性制度+柔性执行”化解矛盾。这提醒我们工作不能“只讲原则不讲人情”,必须把“群众感受”放在首位,在坚守底线的同时,用灵活的方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用坚守作答践使命,在笃行中书写为民服务的时代答卷。马拉松保障的8个小时,从凌晨到午后,党员干部用“坚守到最后一分钟”的行动,诠释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担当。这份坚守,更应延伸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赛道”,转化为党员干部践行为民使命的具体实践。要做“岗位坚守者”,把“最后一公里”跑到底。无论面对的是“马拉松保障”这样的专项任务,还是“社区治理”“乡村振兴”这样的长期工作,都要拿出“坚持到最后”的韧劲。政策落实不能“只差一步”,民生服务不能“留有尾巴”,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坚守岗位,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做“需求响应者”,把“群众愁盼”记心间。要做“能力提升者”,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此次保障既考验了党员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也检验了沟通协调能力。

一场马拉松的保障落幕了,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赛道”永无止境。实践告诉我们,“初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8个小时的坚守;“担当”不是写在纸上的承诺,而是灵活应变的温度;“使命”不是停在会上的部署,而是坚守到最后的行动。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次赛事保障为镜,把“坚守”刻进岗位,把“温度”融入服务,在每一件民生小事中践行“人民至上”,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跑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公里”,书写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宜宾市翠屏区安阜街道:冯燕)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