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人才生态之基 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发布时间:2025-10-17 16:43: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引擎”,是衡量区域发展潜力的核心标尺。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唯有构建“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才能激活产业活力、彰显城市魅力、增进人民幸福。四川正以系统思维打造人才高地,让各类人才在巴蜀大地上生根结果,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智力动能。
精准引才,筑好“聚贤巢”激活源头活水。人才引进不是“大水漫灌”的粗放之举,而是“精准滴灌”的系统工程。四川立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需求,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建立“高精尖缺”人才库,通过“项目引才、以才荐才、市场化引才”联动机制,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匹配。从天府实验室靶向引进芯片研发团队,到川渝联合招引新能源领域领军人才,打破地域、户籍壁垒的柔性引才模式,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成为现实。同时,针对青年人才搭建“实习实训基地”“青年人才驿站”,从高校毕业生到技能工匠,从科研骨干到乡土专家,多层次引才网络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正如“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精准的引才策略为四川人才生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科学育才,搭好“练兵场”锻造骨干力量。引进人才是起点,培育人才是根基。四川坚持“因材施教”与“实践历练”相结合,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在科创领域,推行“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让人才在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攻关一线经风雨、长才干;在产业一线,实施“名师带徒”“骨干研修”计划,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巴蜀工匠”;在基层一线,开展“乡土人才培育行动”,发掘培养农业技术员、非遗传承人等实用人才,填补乡村振兴人才短板。更以“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氛围,破除“四唯”束缚,让人才在“揭榜挂帅”“赛马机制”中释放创新活力。这种分层分类的培育模式,既强本领又铸信念,让人才从“幼苗”成长为支撑发展的“参天大树”。
用心留才,备好“暖心礼”优化发展生态。留才留心,贵在有“温度”。四川以“绣花功夫”织密服务保障网,将人才关注的“关键小事”办成“头等大事”。在政策激励上,建立与创新贡献挂钩的薪酬分配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制度,让人才“名利双收”;在生活保障上,通过人才公寓、购房补贴、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举措,化解人才安居后顾之忧;在服务升级上,依托“人才码”实现创业扶持、医疗服务等“一码畅享”,让服务更高效精准。更以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人才制度、人才恳谈会、青年联谊活动等载体,搭建情感桥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从“政策引人”到“情感留人”的转变,让人才在四川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城市强。四川以精准引才聚智力、科学育才强本领、用心留才激活力,构建起环环相扣的人才生态闭环。当每颗人才“种子”都能在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必将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强劲动力、城市发展的独特魅力、民生幸福的坚实支撑。在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书写着“人才引领发展”的时代华章。
(阆中市社会福利院:宋文曦、李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