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0 11:12: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体现,是立德树人的深厚文化根基,高校思政课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文化认同,使他们保持思想定力,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思政课能够将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统一,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支撑。
一、坚定理想信念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路径,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通过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从而增强思想认同,教师应以生动的历史案例为依托,让学生体悟信仰的力量,在思考中升华理想的高度,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脑入心。高校应在课堂内外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协同机制,除课堂教学外,可通过主题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形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使其在实践中感悟信念的价值,在奉献中体验理想的意义,高校要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邀请优秀校友、先进典型走进校园,讲述奋斗故事,激发青年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唯有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将坚定理想信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如仁爱、诚信等,这些都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源泉。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课程教学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教师应善于运用经典著作、历史故事,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深度,从而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弘扬中华文化要注重创新表达,高校可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国学讲座、非遗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高校要借助新媒体平台,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文化,使文化自信得到延伸强化。思政课还应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培养他们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国际视野,通过不断弘扬中华文化,高校思政课能够实现以文化育人、以文化润心的目标,为立德树人注入深厚的精神力量。
三、融入红色文化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坚定信仰、崇高理想和不屈奋斗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政课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讲述党的光辉历史、英雄人物事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通过红色文化的引导,学生能够感悟信仰之光,在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要注重实践创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触摸历史温度、感受的信仰力量。教师应结合新时代的红色故事,运用影视作品、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使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让学生内化红色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的融入,思政课不仅能够成为知识传授的课堂,更能成为传播信仰、铸魂育人的阵地。以红色文化滋养文化自信、涵养道德品格,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加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思政课不仅仅是政治理论课程的专属任务,更应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让文化自信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高校应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让各类课程都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高校加强课程思政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学校应建立跨学科的课程思政协同机制,加强教师思政素养培训,提升教师文化认同。此外学校应完善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学考核,使价值引领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推动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五、推进文化育人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育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通过文化的熏陶引导,实现学生思想品格的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应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通过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成就,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文化成为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推进文化育人要注重实践创新,高校应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学习环境,通过校园文化节、主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文化之美,在熏陶中强化价值认同。思政课教师应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此外高校还应建立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将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联动。通过不断推进文化育人,思政课能够以文化力量涵养品格、以精神滋养塑造灵魂,助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应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弘扬中华文化、融入红色文化、加强课程思政、推进文化育人为重要路径,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仰、在实践中涵养品格、在奋斗中追求卓越。唯有让文化自信成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底色,才能实现知识、品德与信念的统一,推动高校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高地,为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时代新人。
(唐艳玲,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23年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MSZ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