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渔业发展硕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2 16:25: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渔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河南科技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理念,系统构建并深入实践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渔业领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持续动能。
强化思政引领,筑牢创新创业价值根基
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中,系统性融入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三农”情怀、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等核心要素。通过讲述渔业先辈的奋斗历程、展示行业重大科技成就、剖析资源可持续利用案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行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此举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学农为农、强渔兴国”的价值认同,使其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
通过产业实践锤炼意志品格。常态化组织学生深入养殖场、渔村、加工企业等一线场所,开展社会调查、劳动体验与技术帮扶。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增进了对产业实情的了解,增强了对渔民的感情,磨砺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实践表明,这种沉浸式教育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了扎根渔业、在产业一线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发挥行业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定期邀请渔业领域的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科技工作者与创业校友走进校园,分享其创业历程、心得感悟与家国情怀。这些鲜活案例使学生近距离感受行业典范,明确了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与引导效果。
深化产教融合,夯实创新创业能力基础
校企共建教学资源与课程。与多家龙头企业、渔业合作社、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发了多门贴近产业实际的课程、教材与教学案例,确保了行业的最新技术、标准与需求能直接进入课堂。通过开设“企业定制班、项目制课程”,并实行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显著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前瞻性。
搭建多层次协同实践平台。在校内建设了现代化养殖实训车间、水产品加工实验室、渔业装备创新工场等设施;在校外,与多家知名渔业企业、产业园区及重点渔区合作,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实训与创业孵化基地。这些平台使学生能够“真刀真枪”地参与实际生产运营、技术研发与项目运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技能。
全面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紧密围绕良种选育、疫病防控、智能养殖、资源养护、加工增值等产业关键难题,以及休闲渔业、渔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建立了丰富的创新创业项目库。鼓励学生跨学科组建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从研发到落地的全过程实践。这一模式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推动多元协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农业农村、科技、人社等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区域渔业发展规划。共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对接会、政策宣讲会等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此外,与渔业行业协会、学会保持密切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规范和人才需求标准,据此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共同开展职业资格认证、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才培养的行业适配性。同时,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并将科研成果优先用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立便捷的成果转化通道,鼓励学生将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或自主创业等形式进行转化。企业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早期投资、市场渠道、管理咨询等支持。
打破院系专业界限,促进水产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食品科学、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经济管理、设计艺术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交流合作,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应对渔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催生更多交叉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改革成效与推广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农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结出丰硕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涌现出一批投身现代渔业、休闲渔业、渔业电商、环保技术等领域的青年创业典型,他们的项目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带动了渔区发展和渔民增收;学校与产业的联系更为紧密,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为区域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河南科技大学:张春暖,施华娟,徐瑞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