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仙海旅游度假区:着力培育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10-22 16:25: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绵阳市仙海旅游度假区是四川绵阳的旅游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文旅产业卓有成效。2024年,四川省将仙海旅游度假区作为国家级旅游区的创建单位,并向国家文旅部推送,2015年1月,国家文旅部组织专家对仙海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进行了评审。
仙海区位与文化
区位与生态。仙海位于绵阳市中心东北角,距绵阳城区约4公里,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板块。位于绵梓快速通道、成绵苍巴高速和绵遂高速的交汇点,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在旅游区位上,仙海位于川陕渝旅游金三角及大成都旅游区中,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节点,是四川大九寨旅游环线和剑门蜀道蜀汉三国文化线两条国际旅游精品线路的交叉点上的精品景点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兴服务业实践地和创新地,旅游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仙海旅游度假区有秀丽的自然生态,区内有7平方公里的仙海湖,湖光山色,山峦起伏,青翠欲滴,湖水清澈,碧绿如玉。水面与山峦犬齿交错,相互偎依,水面成珊瑚状,分南、北、中三大沟。40余座半岛与小岛在水中星罗棋布。在秀丽的山水之中栖息着多种水鸟,生态环境优美。落石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既是诗词的意境,也是仙海的风景。
文化资源。仙海是依托四川的第二都江堰——武都引水工程沉抗水库(又名仙海湖)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距城区较近的融人文自然为一体的城郊型旅游度假休闲胜地。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
仙海区历史文化丰富,拥有三国文化、蜀道文化、沉香(孝道)文化、水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巴蜀通往中原的古驿道——金牛古道从此经过;有杜甫等众多文人墨客、达人显贵留下的诗词、楹联、题词;有沉香救母等传说故事。
沉香孝道文化。仙海湖,原名奉济驿,民间传说它是《宝莲灯》中沉香的故乡。在仙海民间,关于沉香的传说甚为广泛。仙海湖的底部原来是沉香铺,是金牛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本名奉济驿,流传着许多美丽而神奇的民间传说,其中最为动人的是关于沉香大孝大仁大勇的传说。沉香传说是极具教育意义的、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纪念沉香仙子,1997年,游仙区人民政府将原名沉抗水库命名“仙海”,这个“仙”指的是救人急难的沉香大仙。
水文化。仙海因水而立。万亩浩淼的仙海湖,是仙海的根基和灵魂。仙海的水有着沁人心脾、浸入肺腑的碧蓝,带着岷山主峰雪宝顶亘古的清冷和高贵。度假区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以体制机制一体化创新推动景区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强化仙海湖水质保护,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
蜀道文化(驿站文化)。据史料记载,黄柏古道每隔10-20里设驿站,在108铺古蜀道中,仙海独占4铺:抗香铺、蔡家桥铺、沉香铺、铜瓦铺,是闻名古今的剑南蜀道中的一段。今天人们称之为皇柏古道,古称金牛道,为秦时所修建,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仙海文旅发展概况
仙海旅游度假区始建于 2003年6月30日,是四川省第一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23年,仙海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目前正在积极创建集“休闲度假、运动养生、会议会展、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仙海区大力培育仙海文旅特色品牌,推出主题休闲度假产品,举办端午龙舟赛、中国尾波(冲浪)公开赛(绵阳仙海站)等文旅赛事活动,打造活动品牌;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等深度融合,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形成“宝莲灯”“C位仙海”“万创集”“湖畔音乐会”“原创音乐秀”“仙海生态鱼”“铁皮石斛”等生态旅游特色产品和品牌。
仙海实践
近年来,仙海旅游度假区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既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创造机制优势,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行动,在多个方面践行新质生产力理论,以文化旅游数字经济大健康为抓手,积极开辟文娱产业、文创产业、体育旅游、智慧阅读、科技康养、数字文旅、低空经济等文旅产业新赛道,打造国内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着力早日把仙海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
仙海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文化传承新模式,开发了各具特色且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创产品,如依托沉香文化资源,开发了《宝莲灯.仙海奇缘》山水剧、《次元仙海》动漫馆、雨伞、室内装饰摆件、运动衫等;依托水文化资源,开发了端午文化艺术节、尾波冲浪、动力板等庞巴地探索基地等水上运动项目;依托蜀道文化资源,完整保护了3公里古驿道,正在开发研学基地,修缮提升沉香亭为文化旅游景点;依托本土非遗资源,引进了羌绣、川菜、文昌年画、绵阳米粉、江油肥肠等13个非遗工坊,打造了绵州手作非遗购物街;建设了以传承中式建筑文化为灵魂体的仙海院子,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高校踊跃到仙海签约校外实践基地,编撰了《仙海历史文化寻踪》《仙海文化地理》等地情读本。文润仙海,星空灿烂。
发展的思考
旅游的第一性原理是体验,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的新时代,是深刻的价值回归,是提供一种让游客觉得“值”、有获得感的度假体验,而非单一的自然观光和“昙花一现”的网红打卡。
文润景区,活力无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耕历史文化沃土,让度假区得到文化的充分滋养,灵魂彰显,让旅游真正成为游客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游客得到真正的获得感,内心发出赞美,是度假区高质量前进的源动力,也是文旅新质生产力永恒的活水源泉。
数智领航,效能飞跃。以数字化创新引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范式革命。文旅产业必将从依赖钢筋水泥的“物理空间”建设,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和数字化“价值空间”创造,继而推动文旅产业撑杆起跳,降本增效。
百业融合,行稳致远。坚持“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立体、时尚、多样的文娱消费新场景,构建文旅与百业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良性循环生态圈,激发文旅消费内生动力,是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绿州”。(董文彦、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