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扩圈·融圈:组工信息的“出圈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23 11:15: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组织工作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坚实根基,承载着选贤任能、聚才育才、强基固本的厚重使命。然而,在信息爆炸、传播生态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凝聚组织战线智慧与心血的“好声音”,却常常困于固有的传播壁垒,难以突破“体制内循环”,发挥其应有的思想引领和价值感召作用。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组工信息要想飘出深巷、沁人心脾,就必须主动迎变、勇于革新,在“破圈”“扩圈”“融圈”中寻求突破,让组织的声音传得更远、扎得更深。
打破信息茧房,内容“破圈”是“出圈”的硬核引擎。
“破圈”之要,在于打破信息茧房的桎梏。组工工作专业性强、自有规律,但其核心事关全局、牵涉各方,与广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若一味固守“深闺”、固守传统,导致内容陈旧、形式刻板、语言艰涩,即使富有千般真知灼见,也难以在“圈外”激起涟漪、引发共鸣。实现真正“破圈”,必须依靠创新突围,彻底告别“孤芳自赏”的闭环状态,从内容供给侧精准发力,实现内容价值与传播形式的双重升级。要精准把握“国之大者”与“基层关切”的交汇点,将组织工作的宏大主题巧妙融入真实可感的实践叙事中,从乡村振兴一线撷取鲜活案例,于干部担当作为中挖掘动人细节,跳出文件话语和刻板说教,把严谨的政策、科学的导向、生动的实践从“高大上”的公文表述中解放出来,转化为贴近生活、直抵人心的“烟火气”表达。唯有让抽象概念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活”起来,组工信息才能超越内部传阅的文件模式,真正成为引发社会广泛共鸣的公共话题,实现从“圈内”走向“圈外”的价值跃升。
跳出体制内循环,渠道“扩圈”是“出圈”的立体通路。“扩圈”之道,在于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网络。若仅限于系统内部的自循环,信息传播的半径与能量终归有限,因此组工信息要真正“扩”出去,就必须主动跨出传统渠道的“舒适区”,积极拥抱更广阔的传播天地。“扩圈”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多元协同、立体覆盖的传播网络。一方面,要深耕主流阵地,增强在党报党刊、权威网站、政务平台的声量建设,确保核心信息准确、规范传达;另一方面,更要敏锐把握传播趋势,大胆突破传统文本的单一形态,主动布局进军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探索使用微视频、动漫、H5等富媒体形式,把严肃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可传的“轻传播”产品。从90后组工干部用Vlog记录驻村工作的点滴,政策落地与个人成长故事相得益彰、跃然屏上,到老支书扎根基层、服务乡邻数十载,以短视频的形式收获朋友圈无数点赞,再到复杂的人才政策借助动画解读,变得亲切易懂……这些源自一线、真诚鲜活的故事,自带传播力与感染力,更容易引发共鸣与共情。唯有主动融入人民群众日常活跃的舆论场,组工信息才能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却深入人心,在更广维度上传递组织工作的温度与价值。
拆除话语体系围墙,表达“融圈”是“出圈”的深层密码。“融圈”之核,在于打破体制内外话语体系之间的无形围墙,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表达方式,为组织工作赢得更深厚的社会认同和民意基础。如果始终固守体制内的话语逻辑和表达习惯,无异于自我设限,难以触动“圈外”受众的情感与认知。真正的“融圈”,绝非简单迎合流行或降低格调,而是要实现有效沟通与价值传递。每一次话语方式的融合尝试,既是对党的组织路线是否深入生动的现实检验,也是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初心使命的真切回应。内容上,必须始终坚守政治性、政策性与原则性这条底线;形式上,则应警惕陷入唯点击率、唯曝光量的误区,避免组织工作的严肃性在盲目追逐热点中变形失真。要读懂不同群体的语言习惯、接收方式与情感触点,放下“身段”、当好“翻译”,将严谨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和“青言青语”,把宏大的组织工作目标具象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多讲述有血有肉的一线故事,多采用具有网络传播力的表达方式,使“党味”与“网味”有机融合,让组工信息以温暖、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使每一次“出圈”都成为一场党群之间的真诚对话、一次组织工作力量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高县沙河镇人民政府:曾以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