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松绑减负”,领导干部当为“护航者”

发布时间:2025-10-23 11:15: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基层治理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层设计的科学性与执行层的能动性。为基层减负赋能,不是基层单方面的自我调整,更需要领导干部站在全局高度,以制度创新破题,以责任担当发力,推动治理重心下移与治理能力提升同频共振。

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减负赋能的力度。领导干部需破除“重痕迹轻实效”的惯性思维,深刻认识到基层负担过重不仅消耗干部精力,更会稀释民生服务的精度。应带头压缩非必要会议文件,把“是否解决问题”“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核心标准,从源头上杜绝“以材料论英雄”的形式主义倾向,让基层干部从应付检查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办实事、求实效。

制度设计的精度,关乎减负赋能的效度。领导干部要当好制度的“校准者”,着力构建权责清晰的运行体系。一方面,需系统梳理基层职责清单,坚决剥离“责任甩锅”式的额外任务,明确“谁部署、谁负责”的责任链条;另一方面,要赋予基层相应的资源调配权与自主决策权,避免“小马拉大车”的权责失衡。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基层干部从过度留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干事者有空间、有底气。

协同推进的力度,影响减负赋能的持久度。减负赋能不是单一领域的改革,需要领导干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应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流程简化,避免基层重复填报、多头报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赋能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与数字化治理水平。同时,要建立常态化的基层诉求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基层在减负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确保减负不反弹、赋能可持续。

为基层减负赋能,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治理智慧与责任担当。唯有从思想上破冰、制度上破题、行动上破局,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治理末梢真正充满活力,为民生福祉筑牢坚实根基。(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委组织部:史文静)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