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耕耘者”的担当将“有待”变“有为”
发布时间:2025-10-23 11:15: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有待加强”“有待改进”“有待提升”,这些看似留有余地的表述,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场景中并不鲜见。在教育领域,可能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在社区治理中,或许是“居民矛盾调解效率有待提升”;在企业发展里,常出现“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改进”。若这些“有待”仅停留在纸面,缺乏具体行动与时限规划,便会成为阻碍发展的“拦路虎”,让群众的期待、行业的进步在拖延中落空。新时代的建设者,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都应秉持“耕耘者”的担当,以实干为犁、以坚持为种,将“有待”的空白,耕耘成“有为”的硕果。
破除思想惰性,点燃奋进引擎,筑牢“有待”变“有为”的思想根基。“有待”二字,有时折射出的是一种“明日复明日”的拖延心态和“击鼓传花”的逃避心理。如同一位农夫,若只停留在规划土地、念叨收成,却迟迟不肯下地播种、锄草施肥,那么再肥沃的田野也无法孕育丰收。党员干部必须认识到,事业是在“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进程中成就的,而不是在“等出来、待出来、观望出来”的惰性中实现的。要激发“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葆有“闻令而动、只争朝夕”的干事激情,对部署的任务、认定的目标、群众的诉求,主动上前、即刻行动,以“躬耕不辍”的实干,铲除“精神懈怠”的杂草,为“有为”之花厚植思想沃土。
精准施策发力,破解行业难题,拓宽“有待”变“有为”的实践路径。一片田地,若只是笼统地说“长势有待更好”,而不去具体查勘是缺水、缺肥还是有病虫害,便无法有效施策。基层工作亦然。那些被标记为“有待解决”的问题,往往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体现,必须深入“田间地头”,察实情、听民声,找准“病根”。要变模糊的“有待”为清晰的“行动方案”,将“加强服务”细化为“优化某某流程,压缩至几个工作日”;将“提升效能”转化为“引入某某机制,明确责任到人”。要像实施“精准滴灌”一样,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差异化、具体化的解决策略,确保措施直指要害、资源用在刀刃上,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享受到实惠,见证“有为”的实效。
健全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夯实“有待”变“有为”的制度支撑。春华秋实,离不开持续的管护与适宜的气候。变“有待”为“有为”,亦需建立促落实、保成效的“丰收机制”。要完善从任务部署到执行监督、再到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拧紧责任链条,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要强化跟踪问效,对落实有力、成效显著的予以激励,对推诿塞责、进展迟缓的及时提醒纠正,甚至严肃问责。同时,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正确处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对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保持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中,确保各项利民惠民的决策部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有待”与“有为”之间,横亘的是行动的距离,检验的是担当的成色。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争做新时代的优秀“耕耘者”,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执着,将“责任田”里的“有待”事项逐一攻克、落实到位,用实实在在的“有为”业绩,回报人民的信任和时代的重托。
(莲花县委组织部:潘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