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绿意新生 看杭州临平绿水青山间的现代化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23 14:31: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碧水青山气象新,江山如画美不言。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种子般播撒在浙江大地上;二十年后,在杭州临平,这颗种子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映照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化新图景。
从矿山复绿、河湖治理,到土地重整、产业焕新;从数字赋能农业、生态激活文旅,到低碳技术引领、发展基因重塑——临平以二十年坚定不移的实践,书写了一部“两山”理念的县域生动答卷,让绿色成为共同富裕最鲜明的底色。
重现绿水青山:生态伤疤涅槃,绘就发展底色
临平区的转型之路,始于对大地“伤疤”的修复。在星桥街道,一座曾经因开采而山体裸露、岩壁嶙峋的矿坑,如今已披上绿装。通过“削坡复绿+土方循环+生态产业”的模式,这里不再是尘土飞扬的矿区,而是变成了市民休闲的绿色公园。“一矿一策”的科学治理方案,让全区5座矿山重焕生机,复绿面积达53万平方米。曾经的“痛点”正转化为生态“亮点”。
水是江南的灵魂,也是城市的血脉。塘栖村通过清除淤积垃圾十余万吨,拆除违章建筑腾出4万平方米建设空间,实现了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绕村”的根本性转变;大运河临平段通过实施郊野段绿道建设工程,在保证对运河保护范围内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进行生态修复,让千年古运河焕发新生……截至目前,临平已创建省级美丽河湖6条,完成幸福河湖农村水系整治10.4公里。
土地是发展的根基,更是城市的骨骼。乔司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建设,成功构建了未来农业探索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和现代农业休闲区三大板块,将碎片化的农田汇聚成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大运河郊野段绿道则巧妙融合了崇贤段、塘栖段、东湖段、运河段四大主题段落,精心打造了“一段一品”的文化景观长廊。截至目前,临平区已通过土地兼并整合、先收回再出让等腾退方式,累计拓展产业空间达1.2万余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临平这片土地正在用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恢复原貌,而是通过系统治理和价值重塑,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曾经的“生态伤疤”成为造福于民的“绿色财富”。
唤醒金山银山:绿色动能澎湃,叩开共富大门
生态修复只是第一步,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临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浙江绿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传统生产方式。“风貌智汇通”数字平台让草莓种植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农产品从播种到销售的全过程,透明化生产模式使产品供不应求。今年以来,临平区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已超7亿元,3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搭上电商快车,驶入发展新赛道。
新宇村的转型更令人惊叹。十年时间,新宇村完成了从“两鱼”养殖到莲藕种植的产业转型。通过引进新农人、培育职业经理人、吸引农创客返乡等方式,如今新宇村的“奶奶工坊”日加工莲蓬2吨,村民月均增收两三千元;李伯伯农场的“藕鳖套养”模式让甲鱼身价翻十倍。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临平带来了经济效益,更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农旅融合进一步释放了生态价值。乔司街道的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既是一座现代化农业基地,也是一个体验田园生活的热门目的地。通过“农业基地+文化体验+休闲旅游”模式,农场创新开发了采摘体验、农耕教育、绿色餐饮等“农旅+”产品体系,构建起沉浸式乡村旅游场景。今年以来,像“田立方”这样的30个高效生态农旅项目,已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带动休闲农业产值近1亿元。
文化赋能让生态旅游更具魅力。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临平区串联起塘栖古镇、丁山湖、超山风景名胜区等生态资源,打造出“文脉传承—生态修复—绿色体验”的生态游体系。今年梅花季首个周末,超山风景区客流量达7万人次,拉动周边消费近1000万元。新开发的“塘丁超”水上游线试运营一个月即接待游客1.3万人次,让千年运河文化与现代生态治理完美交融。
运河之水、超然之山,正映照出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当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绿水青山就不再是孤立的风景,而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生态优势正在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释放出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能。
重塑发展基因:低碳科技引领,绘就未来图景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产业体系的重构。在临平,这场变革悄然发生。
大气治理领域,临平创新推出了“点源治理—区域协同—产业联动”的废气治理模式。“新奥—贝达”绿色能源项目将印染、服装等企业的废气协同处置,实现废气资源化利用和效益共享。项目年减碳6600吨,为参与企业节约成本1350万元,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污水处理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临平构建的“智能监测—算法优化—节能降耗”“AI+”污水处理模式,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关键参数秒级采集与异常预警。该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年均节约成本2200余万元,减排水污染物7200吨,在开发区试点中,该模式已服务23家重点排污企业,充分证明了技术创新对绿色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则展现了循环经济的魅力。诺邦无纺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将工业污泥转化为可用资源;联运环境公司建立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让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市民生活新时尚。截至目前,临平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8.5%,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茧SPACE产业园作为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示范园,通过“四碳”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样板。园区绿色能源占比从零跃升至63.2%,万元产值碳排放强度骤降59%。“我们通过自研能碳管理平台,实现光伏发电最大化消纳与效率提升。”杭州极能科技副总经理曹永杰介绍。
绿色低碳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它已深深植入临平的发展基因之中,引领着临平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二十载光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临平大地上形成了强大的正能量。从治水攻坚到全域重塑,从生态修复到价值转化,临平走出了一条独具江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杭州市临平区委宣传部:胡轶文、曹金英、王敬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