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张建新团队:创新为刃 工匠为魂
发布时间:2025-10-23 14:31: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面对生产中的棘手难题,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卷包车间王彬技能大师工作室张建新团队以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设备运行中的微小异常,用不懈的探索钻研把一次次“疑难杂症”转化为推动车间智能化转型的动力。他们的坚守与突破,正是车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同心共进,凝聚创新合力
这个团队看上去并不像典型的攻关小组:17个人,分属三代,既有深谙机理的老师傅,也有擅长编程的年轻人,还有善于数据分析的中坚力量。专业横跨机械、电气、软件、自动控制,他们没有口号,却有一个共同习惯——把问题当课题,一次次沉默地拆解,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从“救火维修”到“预防维护”的转型之路。正如张建新常说:“我们不是救火队员,我们要的是从根子上不起火。”
问题导向,厚植创新动力
团队的创新从不凭空而来,而是扎根在最棘手的痛点中。团队研发的缺条检测装置,为产线装上“CT眼”,精准高效捕捉箱装缺条问题,彻底杜绝了隐患,该项目获山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二等奖。
面对PROTOS卷烟机吸丝带打滑这一老大难问题,过去只能依靠老师傅“听音辨病”,团队研发设计实时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吸丝带异常状态,成功摘得山东省设备管理成果一等奖。而全国同行点赞的“提升机缺盒检测补偿及剔除装置”,更像是为设备加上了反射神经,能“识别”也能“应对”,实现了从发现到解决的全链条闭环,荣获行业质量管理成果最高荣誉。
不仅如此,团队组建以来,他们在七年时间里默默耕耘,积累了丰硕成果:共撰写论文10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5篇获奖;共获得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取得软件著作权3项。每一项成果都源自车间现场的真问题,每一次攻关都严格遵循实际,从数据记录到实验操作,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尤其是“高频磁场检测装置”的研发,团队经历了几十个日夜的试错,在电磁干扰的乱麻中一点点理清信号,每一次失败都在实际要求下总结经验、修正方法。张建新常说:“失败不是弯路,它就是研发该走的路。”正是这种以实际为底线、严谨踏实的态度,让每一项成果都经得起时间检验,也让团队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
薪火相传,凝聚工匠力量
这个团队不仅讲“管理”,更常说的是“陪伴”和“一起干”。老师傅赵文涛和年轻人黄盛隆结成“技术传承对子”,故障就是教案,车间就是课堂。他们笃信“学中干、干中悟、悟中精”,每次故障排除后都要复盘总结,将成功经验及时固化到SOP(标准作业程序)中,确保可复制、可持续。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年轻一代迅速站上一线:刘冰的软件算法愈发犀利,苏猛的机械设计更加老道,潘伟跨学科整合能力日益成熟……团队无声完成了一场接力——技能在传承中迭代,但创新的火种始终炽热。
当被问及“未来还有什么计划”时,张建新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但他身后小白板上若隐若现的架构图、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团队成员电脑里正在仿真的新模型,都已写下答案——他们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处:设备集群的智能诊断、全流程质量追溯、基于工业大数据的自适应生产……
这不仅是一张预设的蓝图,更是一条正在他们脚下不断延展的路。张建新团队,正用自己的方式定义着“标杆”的含义:它不只是速度和规模,更是一种能力——以持续创新,让问题在源头得到解决;以坚如泰山的质量,让智能制造从宏观叙事,细密融入每台设备的脉搏。(青岛卷烟厂:赵梓烨、周芯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