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敢为善为: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动能”

发布时间:2025-10-27 11:09: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产业升级要攻坚、基层治理要创新、民生福祉要升级,每一项任务都像“硬骨头”,等着党员干部去啃。从实验室里攻坚技术瓶颈的科研干部,到田埂上推广特色产业的驻村干部,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在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一张张发展“规划图”变成了群众看得见的“实景画”。但也有少数干部抱着“说了就算做了、做了就算成了”的虚浮心态,干工作“走过场”。要激活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关键就在于引导党员干部敢为善为,以闯劲破难题、以本领办实事,让干事创业的热情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敢为善为,先破“思想关”,让担当“热起来”。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要是“开关”没拧紧,干事的劲头就提不起来。有的干部面对新质生产力、数字治理这些新任务,心里犯怵、怕出错,干脆“躲着走”;有的把“求稳”当“偷懒”的借口,觉得“混日子”就是“保平安”。要让干部从“不想为”变成“主动干”,就得先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一方面,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把“躺平”的危害讲透,唤醒干部的初心使命,就像给思想“充充电”;另一方面,把“练兵场”搬到工作一线,让干部在实战中长本领。比如有的地方组织干部跟进新能源项目,从帮企业解读政策到协调建设场地,全程“沉浸式”参与,原本怕出错的干部不仅摸清了产业门道,还在项目投产时收获了群众的掌声,之前的“畏难情绪”彻底变成了“攻坚冲劲”。

敢为善为,要靠“制度护”,让干事“有底气”。不少干部想干事、敢尝试,却总怕“干多错多”,担心“辛苦一场没回报”,就像带着“枷锁”跳舞。要打消这种顾虑,就得织密制度“安全网”,让干部干事有保障、有奔头。一方面,把容错纠错的“尺子”划清楚,明确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哪些是“违规的错误”;另一方面,把考核激励的“风向标”树起来,不看“痕迹”看实绩,把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群众满意度这些“硬指标”算进考核,表现突出的优先晋升、重点奖励,让越来越多干部主动跳出“舒适区”,争当“能干事、干成事”的行家里手。

敢为善为,需造“好氛围”,让合力“聚起来”。敢为善为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要让干事的人有舞台、懈怠的人有压力,就得营造“比学赶超”的好氛围。一方面,把干部的工作“晒在阳光下”,在社区公告栏贴任务清单、在村里微信群发进度,再放个“群众评价二维码”,老百姓扫码就能打分,评价结果直接和考核挂钩,倒逼干部不敢“偷懒”;另一方面,多讲敢为善为的“好故事”,当“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成为党员干部的共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拧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股绳”,把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莲花县:潘健国、陈锐)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