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脚下有泥 群众心里有底

发布时间:2025-10-29 14:26: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部成长的“练兵场”。当基层干部真正褪去“机关味”,沾染上“泥土香”,才能打通与群众之间的隔阂,让治理的根系深扎大地。融入基层从来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转移,而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

融入基层,要先学会“身入”。太行深处的“新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教会农民嫁接技术。他的裤脚永远沾着泥点,鞋上总是带着草屑,正是这种“把家安在群众中间”的姿态,让科技扶贫的种子在太行山脉生根发芽。反观有些干部,下乡调研时前呼后拥,坐在车里“走马观花”,隔着车窗“体察民情”,看似走了基层,实则与群众隔着万水千山。真正的融入,需要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区,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眼睛观察真实的生活,让身体的在场成为情感连接的起点。

融入基层,更要做到“心入”。云南独龙江乡的老县长高德荣,为了让独龙族群众脱贫,放弃县城的舒适生活,带着铺盖卷住进竹楼,和群众一起喝米酒、话家常。他说:“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这种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的自觉,让政策制定有了温度,让治理措施充满智慧。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唯有沉下心来倾听“屋檐下的声音”,才能读懂群众的真实诉求。那些被忽略的眼神、被掩饰的叹息,往往藏着治理的密码,只有用真心换真心,才能解锁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

融入基层,最终要实现“情入”。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走遍120多个村庄,用手摸过每一片盐碱地,临终前仍惦记着麦子的长势。这份“我将无我”的深情,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情感的融入,意味着将个人价值与群众福祉紧密相连,把群众的笑脸当作最高奖赏。当干部的喜怒哀乐与群众同频共振,政策执行就会少一些阻力,多一些合力;服务群众就会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

泥土最朴实,也最有力量。基层干部唯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掏出心窝子,在融入基层中汲取智慧,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才能让治理的根基更加牢固,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于民,让群众心里的底气更足。(杨林镇:赵蓉)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