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店,半城烟火
发布时间:2025-10-31 15:32: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夜幕落下,建昌古城的石板路泛着暖光。巷子深处,一扇木门轻启,门楣上挂着块手写木牌。推门而入,雪茄醇香与老茶陈韵交织,卷烟、特产、彝族漆器、手工银勺、黑陶烟斗错落陈列,像一座微缩的凉山生活博物馆。门框上,一排排喜庆的灯笼,光影摇曳,如火塘边跳动的烟火,静谧而温暖。

这是一家古香古色的特产店,一楼卖货,烟火气十足;二楼品烟喝茶,静谧雅致。店主马雷想做一家有温度的店,客户经理李春湘则用专业与陪伴,帮她把一家小店,做成了有温度的生活空间。
“你这店,缺的不是货,是魂”
2022年,马雷在建昌古城租下这栋有着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店铺,想开一家“有故事的小店”。她把凉山的好物都摆了进来:卷烟、茶叶、苦荞酒、野生菌干、彝绣香包、漆器餐具、银制茶匙……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商品堆得满满当当,顾客却不知从何看起,动销缓慢,二层空间空置冷清,每日客流不过三五人。
“我想做的不是杂货铺,可我不知道怎么让它们‘说话’。”马雷一度想放弃。
一个雨天,西昌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客户经理李春湘走进店里。她没急着看台账,而是先上二楼,再下楼,一圈走完,蹲在角落帮马雷把一箱滞销的漆器茶具搬上展架,又拿起一支雪茄,看了看陈列位置,轻轻摇头:“你这店,缺的不是货,是魂。”它们得有‘主线’”。她说,“你要讲一个故事,让所有东西都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别慌卖货,先讲故事”
在李春湘的指导下,马雷开始重新梳理店铺逻辑。不再按“品类”陈列,而是按“场景”重组,一楼被划分为三大主题区:“彝物”区:展示彝族漆器餐具、手工银器、黑陶茶具,强调“可使用的生活美学”;“烟语”区:卷烟和雪茄陈列采用“黄金视线法”,搭配老式烟盒、烟厂故事照片墙,讲述本地烟草记忆;“山珍”区:集中陈列凉山特产。
二楼则打造为“烟茶会客厅”:大厅是茶室,茶艺师演示“彝家罐罐茶”;隔间是雪茄吧,配备专业加湿柜与品鉴工具,定期举办“建昌夜话”沙龙,邀请本地手艺人、茶人、雪茄客同台对谈。

“现代消费,买的是功能,更是情感。”李春湘说,“我们要让每一件商品,都有‘来处’,也有‘去处’。”
“养好店,就是养人心”
马雷的转型,很快引起了游客的关注,一些游客站在二楼茶席边环顾四周,不禁感叹:“这哪是零售终端?简直是凉山生活的文化展厅。”
在李春湘的推动下,马雷的店成为西昌市店铺“文旅融合特色终端示范点”,客户档位稳步提升,还用上了烟草行业推广的智慧收银设备,店铺环境与管理不断升级。
更关键的是,李春湘通过智慧终端系统分析发现,参与过店内“茶烟品鉴”或“彝族器物分享”活动的顾客,在特产与民族器具类商品的消费单价较普通顾客高出62%。她在周例会上说,“体验驱动消费,文化提升价值,我们不能再只盯着销量,而要帮客户‘养店’——养人气,养口碑,养文化。”
一家店,半城烟火
如今,这家店成了建昌古城的“文化地标”。游客来,先在一楼挑选一套漆器茶具,听店长讲一段彝族工匠的故事;再到二楼,抽一支小雪茄,喝一盏罐罐茶,听一场关于“烟与茶”的分享。有人买走“建昌生活礼盒”,一支雪茄+一罐老茶+一把银勺,说这是“带得走的西昌”。
一位北京来的客人留言:“在别处,雪茄是身份,茶是风雅,特产是纪念。但在这里,它们是一体的,是生活本身。”
马雷说:“李经理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多卖一包烟,而是怎么让这家店,活得像一座城。”
而李春湘的脚步仍未停歇。她不断梳理“多元素融合终端”模式,计划在更多店铺推广“主题化陈列+场景化体验+文化叙事”新路径,让每一家烟店,都不只是卖烟的地方,而是城市烟火的容器,是生活故事的起点。
巷子依旧,灯火常暖,生活的味道,正一缕缕升腾。
(刘莲、张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