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引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5-11-05 11:26: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村振兴的“活水”,正源于那些扎根乡土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以其对家乡的赤诚与智慧,精准破解发展难题,有效点燃内生动力。要让乡村振兴的“春水”奔涌,关键在于让乡土人才“动”于技术攻关,“强”于资源盘活,“火”于集群引领,方能真正夯实振兴根基,激发蓬勃活力。
育才纾困,以技术活水滋养现代农业。让乡土人才“动”在田间地头,首要在于破解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宜宾翠屏区酿酒专用粮基地的“土专家”摸索出“粮—油—菜”轮作模式,既守牢了白酒原料优质供给底线,又提升了亩均效益;安岳柠檬产业园的“田秀才”创新水肥一体化与绿色防控技术,显著提高优果率,带动农户持续增收;会理石榴产区的乡土技术员运用“精准控花+套袋护果”妙招,有效抵御低温阴雨灾害,实现石榴亩产大幅提升。这些扎根一线的实践表明,正是凭借乡土人才将“土经验”与新技术有效嫁接,才推动了四川农业加速从“靠天吃饭”向“靠技增收”跨越。
赋能增效,让乡土资源彰显和美价值。让乡土人才“强”在经营赋能,方能将“养在深闺”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资本。宜宾长宁县的乡贤打造“竹居+竹艺”体验游,让竹编非遗与民宿融合,农舍变身为网红小院;甘孜藏寨的唐卡画师与绣娘组建合作社,将藏绣开发为文创产品,借电商销往全国,“指尖技艺”化为“指尖经济”;峨边彝区的返乡青年依托高山生态,打造“云上农场+彝家乐”,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与民俗,沉寂山村由此重焕生机。他们的成功,正是以本土智慧连接资源与市场,让“绿水青山”切实变为“金山银山”。
引领聚力,促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动能。让乡土人才“火”在集群引领,是实现从“个体成功”到“群体振兴”的关键跃升。宜宾高县搭建人才数据库、组建导师团,通过“田间课堂”传技、“技能比武”练兵;绵阳安州区提供贴息贷款,设立“乡村振兴贡献奖”,让人才得实惠、有荣誉;成都郫都区的“农创客”推动“郫县豆瓣”实现全链条升级,形成三产融合的集群效应。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优良生态,推动人才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升级与城乡融合的核心力量。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振兴。乡土人才,如同投入乡野池塘的颗颗石子,激荡起产业、文化、收入的层层涟漪。当他们深度“动起来”、持续“强起来”、真正“火起来”,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必将奔流不息,最终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巴蜀画卷。
(高县农业农村局:严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