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不只是“敬老日”
发布时间:2025-11-05 11:26: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重阳节至,登高赏秋、饮菊话长的传统意蕴再度走进公众视野。作为尊老、敬老、爱老的节日,它不仅提醒人们表达情感,也为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了一个观察切口:关怀不应只停留在节日节点,而应体现在制度供给、服务细节与日常秩序之中。
老年人不是抽象标签,而是城市日常的参与者与建设者。社区门岗的守望、清晨街面的整洁、邻里矛盾的调处、家风传承的示范,都与他们的持续付出相关。公共表达中应避免将“变老”等同于“退出”,更要在叙事与政策上确认他们的主体地位与社会价值,让“被照料”与“能参与”并行不悖。
在加速运行的城市里,数字化便利与适老化友好的衔接仍需补齐。许多场景向移动端迁移,但对部分长者而言,“扫码—注册—验证”的连续动作可能成为门槛。公共服务可坚持“线下可办、人工可求助、说明可听懂、流程可回看”的原则:设置老年服务台与引导志愿者,保留纸质表单与现场预约,优化字体对比与指引标识,提供“长者优先”提示与一键呼叫。技术有温度,关键是让每一步都可理解、能完成、可复核。
城市温度体现在微小处。候车点多一把稳当的椅子,商圈地面多一条防滑带,公共厕所多一间无障碍隔间,天桥多一段防风挡板,既是安全措施,也是尊严安排。交通层面,斑马线礼让、路口耐心指引、车厢主动让座,体现的是秩序下的体贴。社区层面,楼栋照明、急救设备、关爱探访、邻里互助清单等“微治理”,能把照顾落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里。
社会参与越充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就越强。可依托社区学校、老年大学、图书馆与文化馆,开设“银龄讲堂”“技艺传承坊”“跨代共学营”,邀请长者讲技能、讲故事、带活动,让经验成为公共资源;通过“时间银行”“邻里积分”等机制,鼓励青壮年以服务换取未来的互助保障,形成“你今天帮助别人、明天也会被温柔接住”的治理闭环。
重阳亦是一次“治理体检”。可以把敬老工作从倡议口号转化为“制度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在公共项目建设中设置适老化评估,在行政审批与窗口单位建立长者服务指引,在城市文明评价体系中增加适老友好权重,在媒体传播中丰富真实多元的老年形象。把“看得见的改变”与“看不见的体谅”同步推进,让关怀既有温度也有力度。
节日是提醒,日常是答案。让敬老不止于一束花、一次探访,而成为全年可持续的公共行动。如此,重阳才不只是重阳;当温情被写进制度、融入细节,这座城才愈加像家。
(武汉市蔡甸区烟草专卖局:李林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