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品质坐标 让“民生温度”暖透人心

发布时间:2025-11-06 15:27: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从社区食堂热气腾腾的饭菜到老旧小区里新增的智能充电桩,从“一键响应”的便民服务到家门口就能参与的文化活动,民生改善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柴米油盐中的具体变化。如今,人们对生活的期待早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基本保障升级为品质追求。这些看似细微的需求,恰恰是幸福生活的底色。

以“兜底保障”为基,筑牢品质生活“安全网”。所谓“民有所依,方有底气”,意思就是要把社会保障从“广覆盖”推向“优保障”,让群众在风浪中有人护、在困境中有人帮,切实用保障力度撑起群众的生活底气。对党员干部而言,筑牢保障网当兼具“底线思维”与“精准意识”,聚焦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困境儿童、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把保障政策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既要牵头落实“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等部署,推动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又要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村社代办”“线上申领”等方式,让保障服务更便捷、更暖心。

以“公共服务”为翼,激活品质生活“新动能”。从“择校难”到“在家门口上好学”,从“看病远”到“县域内看好病”,公共服务的每一次升级都直接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超500万个,县域医共体覆盖所有县(市、区);面向“十五五”,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盼已从“可及性”转向“优质化”,这就要求我们以更高标准优化服务供给。广大党员干部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公共服务升级落到“急难愁盼”的实处。通过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到“优”的跨越,让群众的生活更省心、更舒心。

以“精神滋养”为魂,绘就品质生活“幸福色”。从广场舞大妈的欢声笑语到农家书屋的书香阵阵,从社区文化节的热闹非凡到非遗传承的薪火相传,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度,直接决定着生活品质的高度。广大党员干部要践行“文化为民”的理念,把精神滋养融入日常生活。要关注不同群体需求,为老年人开设智能设备使用培训,为青少年打造科普体验活动,让精神文化服务覆盖全民、惠及全民。更要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创作,培育社区文艺团队、乡村文化骨干,让群众从“文化旁观者”变为“文化参与者”,在共建共享中提升精神幸福感。

生活品质的提升,从来都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实践。从保障底线到服务升级,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充盈,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唯有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用一件实事连接另一件实事,用一份温暖传递另一份温暖,才能让生活的品质节节攀升,让幸福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高县教育和体育局:喻茂林)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