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基层治理启示
发布时间:2025-11-07 10:19: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桂林山水甲天下”,儿时课本中的寥寥数语,勾勒出漓江碧水、奇峰罗列的梦幻图景,如今在漓江畔依然鲜活,一江春水依旧,山山落辉不同。这份“文字照进现实”的灵秀,藏着当地基层干部守护生态、赋能发展、利好民生的治理智慧,也为更多基层干部提供了基层治理启示。
护土先“防”,建立“问题前置”思维。曾几何时,漓江面临农家乐污水直排、白色垃圾漂浮的困境。如今的清澈,源于基层干部“防患于未然”的主动作为,他们带领志愿者清淤疏浚,关停违规排污作坊,建立“河长制”长效监管,更以电动游船替代燃油船,从源头切断污染。这印证了生态保护要预防在先。基层干部应结合本地环境特点,将“河长”责任细化为“日常巡查清单”:每日巡查沿岸是否有污水直排、河面是否存在漂浮垃圾,养殖场、石材厂等污染源的污水处理设备运行情况,每月检测水质关键指标并公示;“管水”之外更要联动多部门“管沿岸”,联合环保部门开展专项执法,对偷排漏排行为依法处理并限期整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严控沿岸餐饮、民宿的准入门槛,让“清水长流”成为常态。
护山要“转”,学会“生态价值转化”。“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桂林的青山曾因过度采石、滥伐森林而植被稀疏。如今的绿意,是干部群众共同“补绿”的成果——在石漠化山坡植树造林,设立“山长”守护青山。更关键的是,他们让青山从“颜值”变“价值”:罗汉果、金桔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步道、山水文化挖掘让游客驻足,青山成了百姓的“幸福靠山”。“护山”不是简单“禁采禁伐”,而是要找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结合点。要因地制宜引导产业发展,开展土壤检测和气候调研,根据结果精准推广蚕桑、茶叶、柠檬等经济作物,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组建技术指导组,定期上门教授科学管护方法,借助电商搭建“生态农产品通道”,帮农户拓宽销路;将山水资源与文旅、康养融合,规划建设徒步探险、森林氧吧等体验项目;深挖生态文化故事,走访老村民整理民间传说,提炼山水文化内涵并改编为情景剧等文艺作品,实现“护生态”与“富百姓”双赢。
文旅需“衡”,把握“生态与发展平衡”。徐霞客以“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勾勒出阳朔的诗意山水。阳朔的文旅升级,是平衡的典范。昔日“走马观花”的游览模式,变为如今沉浸式体验,西街民宿摆放山水插画,非遗传承人展示“漓江竹筏”刺绣,遇龙河漂流搭配山歌对唱,龙脊梯田设插秧体验。更重要的是,基层干部坚守生态底线,严控遇龙河竹筏数量,对古村落“修旧如旧”,拒绝过度商业化。这也启示了我们,发展文旅不能盲目追客流量,要先算“生态账”。基层干部需联合环保、文旅部门开展生态承载量评估,明确景区每日最大接待人数,通过线上预约、分时段入园等方式调控客流;实施保护性开发,古村落修缮采用传统工艺和本地建材,严禁违规搭建现代化建筑;推动非遗融入体验,组织传承人入驻景区设工坊,开设竹编、蜡染手工课;引导游客“慢下来”,在景区周边打造亲子农场、手工市集,推出“三日深度游”“一周民俗游”,配套建设骑行绿道、步行栈道,避免文旅“昙花一现”,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漓江护水到阳朔文旅,桂林的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每一位基层干部都应成为“行走的河长”“固执的护林人”“贴心的谋划者”,以主动防控、价值转化、平衡发展的思路,让各地山水从“一处美”变为“处处美”,让课本里的“人在画中游”,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永恒图景。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沙河镇人民政府:宋华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