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07 15:12: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数字化转型实践与启示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如何主动适应智能时代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专业建设与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已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活动月”活动,以“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为主线,通过“理念引领、多维实践、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系统推进,探索出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以AI推动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一、理念引领:筑牢智能教育思想根基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理念革新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教研活动启动阶段,学院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置于工作首位,精心设计了“理念引领—实践示范—路径阐释”相结合的系列研修活动。
积极邀请校内外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与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通过高水平示范教学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形式,系统阐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理念变革与教学范式转型。示范环节注重展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强调教师在把握学科体系、优化教学设计方面的核心作用;专题讲座则深入剖析从“知识传授”到“学习引导”与“价值塑造”的教师角色转型路径,为教师在智能技术环境中保持教学主导性与创造性提供了清晰指引。
着力构建多元协同的数字化素养培育体系。在强化教师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企业导师及校企合作单位优质资源,面向学生开展系列数字化素养提升活动。通过行业前沿讲座、技术应用工作坊、项目实践指导等多种形式,将产业界的真实需求、技术动态与实践经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数字化视野,增强了其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理念先行、双线并进的推进策略,有效规避了“重技术轻育人”或“固守传统拒斥创新”的潜在不足,为后续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维实践:构建智能教育立体网络
学院通过“内外联动、分层推进、全程融入”的三维实践体系,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在推进内外联动过程中,着力构建校企协同与学术交流的双轮驱动机制。对内,积极引入行业资源,邀请企业代表深度参与智能化平台共建,围绕教材开发、课程重构、竞赛指导及成果转化等环节展开务实合作,有效打通产教信息壁垒,推动产业需求直接反哺教学改革。对外,有序组织教师参与高层次学术会议,聚焦AI+场景教学、智能体开发等前沿议题,与领域专家展开深度对话。通过持续的学习交流,教师团队不断拓展认知边界,为专业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在分层推进层面,着力构建了系统化的“学院—系—教研室”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分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学院层面通过“说专业”“说课程”等标准化活动,强化顶层设计,确保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的整体方向与目标一致;系层面则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结合学科特点推进特色项目建设;各教研室立足教学一线,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一室一策”的特色教研活动,充分激发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活力,使人工智能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既保持统一部署又兼具学科特色。
在全程融入层面,将人工智能素养培育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从入口到出口的完整培养链条。特别在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阶段,通过系统解读各专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体系及未来职业前景,引导学生早期建立数字化思维与创新意识。这一举措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认同,为后续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
三、机制构建:保障改革成效持续深化
为确保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现从局部探索到全面深化、从短期效应到长效发展的根本转变,学院着力构建一套稳定可持续的工作机制,推动教学改革由“活动驱动”的脉冲模式,转向“制度滋养”的常态化运行模式。
首先从治理结构入手,成立由院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专项工作小组,明确权责分工,并将教师在人工智能相关教研活动中的参与度、贡献度及实践成果,系统纳入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与制度牵引。同时,设立专项经费,为专家聘请、平台接入、资源开发与成果推广提供资源保障。
在教师发展体系设计上,秉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素养培训,扫除技术盲区,更新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针对《经管人工智能基础》等前沿课程开展深度工作坊与定向研修,助力骨干教师实现能力突破。学院创造性将“数创赛”、“青教赛”等教学竞赛打造为“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核心抓手。通过系统的赛事组织、反复的模拟演练与精准的专家点评,有效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创新的内生动力,在实践中深化对智能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的理解与掌握,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出崇尚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生态。
四、经验启示
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探索实践表明,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建设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项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战略工程。这项工程的成功实施,依赖于理念更新、实践创新与制度保障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与协同发力。
理念引领是这场变革的逻辑起点。面对技术革新带来的教育生态重塑,必须通过持续深入的理念引导,帮助教师队伍超越将AI视为单纯工具的表层认知,真正把握智能教育“以人为本、技术赋能”的核心理念,完成从被动“技术应用者”到主动“教育创新者”的根本性角色转变。实践层面则需构建开放多元的实施路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汲取产业智慧,借助高水平学术交流把握前沿动态,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活力,形成多维并举、立体推进的实践格局,确保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制度保障上,必须构建起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要求高校系统设计激励、评价与支持政策,将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纳入专业发展的核心维度,以稳定的资源投入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为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不竭动力,确保阶段性成果能够转化为长效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正从技术应用的浅层阶段迈向深度融合的新时期。学院的“教研活动月”为此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样本。展望未来,改革的深化仍需在智慧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建设、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常态化应用、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等关键领域持续探索、久久为功,从而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张斌儒、郑万军、罗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