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科技向善——打造心理健康新生态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10 16:49: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11月4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北京心灵通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AI驱动·科技向善——打造心理健康新生态论坛”在北京举行。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文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广东医科大学原副校长颜大胜出席论坛并作致辞。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亚杰基金会合伙人、情感机器人(Swanlab)创始人、华胜天成独立董事谭茗洲,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庄明科,北京心灵通科技有限公司AI产品总监闫曙曙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日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宁维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理事长李同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心灵通科技创始人马若龙,天津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总编辑宋昆出席论坛。

张文忠在致辞中指出,在科技深刻变革的今天,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创新的方法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他指出,AI赋能心理健康需坚持育心与育人相结合,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坚持主动预防与前置干预,构建前瞻性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加强统筹联动,打造一体化心智护航创新体系,凝聚全社会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颜大胜在致辞中指出,构建AI驱动的心理健康新生态需把握三大核心:一是价值转向,利用AI从被动诊疗转向主动发展与潜能培育;二是生态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无缝融入教学、管理、家校等全过程,打破信息孤岛;三是创新驱动,通过本土化实践反哺理论,推动跨学科的知识创造,最终以科技向善之心,守护学生全面发展。

俞国良以“数字技术使用限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护”为题作主题报告。首先,他明确指出,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教育领域的无限制使用是加剧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其次,他系统剖析了技术滥用带来的认知超载、社交疏离、绩效焦虑、身份认同混乱、数字鸿沟等潜在风险;最后,他前瞻性地提出,必须为青少年数字技术使用设立科学边界,倡导构建以“数字幸福感”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确保教育工作者能作为技术的“调音师”,引导科技向善,培养出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奴役的新一代。

乔志宏以“AI在心理测评与干预中的应用”为题作主题报告。他指出,面对当前专业服务资源与巨大需求间的突出矛盾,AI技术展现出显著潜力:通过自适应测评与多模态分析实现更精准、高效的风险识别;基于大模型的AI心理陪伴工具能提供有效的即时情绪支持,并对缓解抑郁症状等有明显的实证效果。同时,他强调未来需着力应对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及危机转介等挑战,通过构建完善的伦理与法律框架,确保这一强大技术真正成为赋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有益力量。

谭茗洲以“AI大模型正在重构技术生态及应用——新计算、新生态、新终端”为题作主题报告,他以独到的技术视角分享了关于大模型时代的思考。他指出,大模型的本质是让能源直接为人类智力服务,是继工业革命后又一次重大的智能革命。从CPU到GPU再到NPU的演进,不仅重塑了计算范式,也推动了教育与心理健康系统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他认为,大模型正在成为新的生产力,使得为每个人提供“千人千面”的心理陪伴与咨询成为可能,这将大幅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普惠性与温度。

闫曙曙以“AI驱动下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新范式”为题作主题报告,分享了心灵通团队正在构建的心理健康智能生态体系。她指出,“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高质量陪伴”,以此理念为指引,演示了AI陪伴聊天机器人“泡泡”的全新功能和产品进展。重点推出心灵通科技取得的一项重要突破——根据真实场景数据训练出来的心理健康预警大模型,能实时分析学生当前状态,帮助老师快速识别问题学生,并为老师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处理建议。围绕教学场景,她还介绍了心理健康AI课,即大学生心理健康2学分必修课程的高质量解决方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话题或面对的常见心理问题,由AI规划出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路径,匹配专业课程、图书、教材、短视频、活动库、案例库、专家库等,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理论实践一体,知行合一、寓教于乐。

庄明科以“双向赋能: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如何共同塑造未来心理健康生态”为题作主题报告。他指出,AI与心理学的融合正呈现双向驱动格局。一方面,AI技术正重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早期筛查、个性化干预方案以及新手咨询师人机培训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人机交互、情感计算与伦理规范等的理论基石与设计指南。他强调,双方需深化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AI实现从辅助到协作的演进,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人机协作的心理健康支持性生态。

会议期间,隆重举行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给青少年的心理科普课》首发仪式。该课程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导,天津大学出版社、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北京心灵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策划。

首发仪式上,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日昌强调,心理学应该走出象牙塔和实验室,切实帮助青少年从拥有知识的人成长为内心强大的人。

天津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总编辑宋昆表示,该项目旨在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看懂、老师能使用、家长能操作的系列课程,让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真正走进校园与家庭。

本次论坛是“第八届中国教育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成果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以“向新而行,智创未来”为主题,通过多元形式汇聚教育智慧、激发创新活力、促进跨界协同,真正让技术赋能教育,让创新回归育人。会上,专委会被授予“优秀分支机构奖”“卓越影响力奖”,北京心灵通科技有限公司被授予“杰出贡献奖”、“战略合作伙伴”荣誉证书。在此期间,专委会还组织举办了常委会及全体委员会。专委会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将“科技向善”的使命转化为推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行动。(图文/杨洋、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