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初心,实践赋能
发布时间:2025-11-12 11:26: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身穿白大褂的秦悦站在红角洲二附院康复科病房里,专注地看着主治医师为患者做检查,她那认真的眼神中映射出的,是一名未来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知识的渴望。
清晨七点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红角洲院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南昌大学焕奎书院2023级学生秦悦穿过医院宽敞明亮的大厅,走向康复科医生办公室。
这是她作为焕奎书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红角洲二附院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
“虽然只是大三学生,但这样的早期临床接触让我对医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秦悦边说边整理着手中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几天来的所见所闻。
01临床初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对于秦悦这样的焕奎书院大三学生来说,早期临床接触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在书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育人理念指引下,她与同学们进入南昌大学附属医院接触临床工作。
“还记得第一次跟随医生查房时的情景,”秦悦回忆道,“余医生不仅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还会耐心向我们解释每一步诊疗背后的考量和原理。”
康复科的日常工作忙碌而有序。每天早上七点半,秦悦准时到达科室,参加医护人员的交班会议。
她仔细观察医生们如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学习他们制定治疗方案的思路。
在康复科住院部,各种先进的康复治疗设备让秦悦大开眼界: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平衡功能检测和训练系统、电动直立床……
余玲玲医生在工作间隙,向秦悦和其他见习同学介绍了康复科工作的整个流程和诊治目标。

图为秦悦学习书写病历
02人文关怀:医学的温度超越技术
在二附院康复科,秦悦见证了许多因脑血管疾病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的患者,他们中有不少人面临着偏瘫、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等问题。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疾病的治疗,更是生命的重建,”秦悦在见习笔记中写道。
她观察到,康复师们日复一日地为病人进行腿部或手部康复训练,半身针灸治疗,器械训练肌肉。有些患者在走廊里被家人搀扶,艰难地进行行走训练。
秦悦曾遇到一位中年脑梗患者,在康复师的帮助下重新学习走路。
“患者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会让整个医疗团队欢欣鼓舞,”她说,“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我。”
这种经历让秦悦体会到,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精准应用,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
03团队协作:医学是一门合作的艺术
在红角洲二附院的见习期间,秦悦对现代医疗团队的协作有了更深理解。她看到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后勤人员如何齐聚一心,紧密配合,共同为患者搭建起通往健康的桥梁。
“医学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门需要团队合作的艺术,”秦悦感慨地说。
这种团队精神不仅体现在日常诊疗中,在手术室里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曾观摩过神经外科的手术,看到主刀医生如何运用现代高精度的器械和设备,按照术前规划的手术方案高效完成手术。
这种无私的知识分享,让秦悦深切感受到了医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与担当。
04知行合一:临床实践点燃学习热情
临床见习让秦悦对书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表示,以前在课堂上学到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在见到真实患者后变得鲜活起来。

图为秦悦参加技能培训
“看到偏瘫患者的那一刻,我才能真正理解神经系统损伤的意义;观察到康复师使用各种仪器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我才真切体会到肌肉力学原理的应用价值。”
在见习过程中,秦悦不仅主动向医生请教,还抓住机会与患者交流。
她了解到患者的需求和期待,也更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决心。
“这段经历让我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意义和方向,”秦悦说,“每当我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脸上的笑容,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05育人理念:早期临床接触的价值
南昌大学焕奎书院始终秉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育人理念,早期临床接触是书院培养学生的重要一环。
书院通过组织学生前往南昌大学附属医院接触临床赋能专业教育,提升培养质量。
对于像秦悦这样的低年级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不是简单地观摩,而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医疗环境和医生工作。
医院带教老师会抽空为同学们解答疑问,讲授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享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的丰富经验。
这种培养模式让秦悦和同学们对医生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激励大家立志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结束一天见习的秦悦走出红角洲二附院大门,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穿的白大褂上。
“这几天,我见证了太多感动,”她说,声音有些哽咽,“患者坚定的康复意志,医护人员无尽的耐心,还有那在康复训练中每一次细微的进步。”
她知道,这条医学之路才刚刚开始。(南昌大学焕奎书院: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