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桥于心,逐梦以行:南昌大学学子的母校反哺之旅
发布时间:2025-11-12 11:26: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2025年盛夏,当炽热的阳光洒满中原大地,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校园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归家”游子。她,是南昌大学在读的优秀学子刘佳仪。受母校南昌大学“2025年暑期最美形象大使”活动的感召,她怀揣着一颗炽热的感恩之心与一份沉甸甸的使命,重返高中母校,开启了一场名为“重返母校,共筑梦想桥梁”的深情之旅。这不仅是一次个人的青春汇报,更是一场连接高中拼搏与大学梦想、传承学风与启迪未来的教育接力。
第一章:归途——从赣鄱大地到中原故土的深情回溯
旅程的起点,是南昌大学那具有标志性校门的前广场。刘佳仪精心准备着行囊,里面不仅装着南昌大学的宣传册、特色文创产品,更装着她一年多来在大学校园里积累的点点滴滴:厚厚的学习笔记、获奖证书的复印件、社团活动的精彩留影……“我要带回去的,不只是一所大学的信息,更是一个鲜活、立体的成长样本。”临行前,她如是说。
火车飞驰,窗外景色由南方的婉约渐变为北方的开阔,如同她的心路历程,从一名埋头苦读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视野开阔的大学生。她反复演练着宣讲的讲稿,思考着如何将大学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学弟学妹们能真切感知的“微观触动”。她深知,此行的意义,远不止于完成任务,而是要在曾经孕育自己梦想的土壤上,播下新的希望种子。
第二章:感恩——一堂跨越时空的“汇报课”
踏入河南省实验中学熟悉的校门,琅琅书声依旧,香樟树的绿荫如昔。刘佳仪活动的第一站,是前往教师办公室,拜访她高中时代的班主任黄老师及其他几位科任老师。
“黄老师,我回来了!”一声亲切的问候,瞬间拉近了时光的距离。她将南昌大学的纪念品恭敬地送到老师手中,那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学子跨越山水的情意。在随后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办公室里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学成长汇报课”。
刘佳仪动情地向老师们描述着在南昌大学的学习生活:在图书馆里与先贤思想对话的沉醉,在实验室里为一个个数据绞尽脑汁的执着,在“前湖之风”学术讲坛上聆听大师教诲的震撼,在校运会和社团文化节中挥洒汗水的激情。她特别提到,正是高中时期黄老师培养她的严谨逻辑和抗压能力,让她在大学的小组课题研究和各类竞赛中游刃有余。

图为刘佳仪宣讲大学生活
“佳仪,看到你眼里的光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就放心了。这就是我们教育最希望看到的成果。”黄老师欣慰地拍着她的肩膀,眼中满是骄傲。这场跨越时空的“汇报课”,是教育成果最生动的展现,也是尊师重道传统最温暖的传承。它为南昌大学与河南省实验中学这两所底蕴深厚的学府,系上了一条以个体成长故事为纽带的情感丝带。
第三章:宣讲——一场“小而美”的深度对话
由于正值暑假,部分学生已离校,原定的大型宣讲会转变为一场在校园书吧举行的“小而美”的深度分享会。尽管没有三百人的盛大场面,但恰恰是这三十余名闻讯赶来的高一、高二学子,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与温馨的交流氛围。环绕而坐的座位布局,打破了讲台与听众的隔阂,更像是一次学长与学弟学妹之间的围炉夜话。
刘佳仪迅速调整了讲演策略,从单向的输出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她舍弃了部分宏大的叙事,将分享重点聚焦于“破解迷茫”与“个性化经验”。第一部分,“战术精讲:高效学习的密码”。她将自己的高三错题本、时间规划表在同学们手中传阅,并结合在座同学提出的具体学科难题,现场演示如何利用“费曼学习法”理清思路,如何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心态比方法更重要,”她分享道,“我曾有两次模拟考试连续失利,当时觉得天都塌了。但现在回看,那恰恰是帮我暴露问题、调整节奏的最佳契机。高考不是人生的独木桥,而是一个让我们证明自己努力价值的舞台。”
第二部分,“格局开拓:大学是什么?”她通过平板电脑,向围坐的同学们展示着她在南昌大学的点滴记录:图书馆里熬夜备考的日常、实验室里成功的瞬间、社团活动中搞笑的花絮……她没有回避初入大学时的迷茫与挫折,而是真诚地讲述自己如何适应、如何探索、如何最终找到方向。“大学,是一个让你安全地试错,并最终发现未知自己的地方。”她的话引发了在场同学的深深思考。
随后的互动环节异常热烈。因为没有了大庭广众之下的拘谨,同学们的问题更加直接和个性化:“学姐,我英语阅读很慢怎么办?”“南昌大学的宿舍条件真的像网上说的那么好吗?”“你是怎么确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的?”刘佳仪以一位亲近学姐的身份,结合自身和身边同学的例子,一一耐心解答。分享会结束后,许多同学仍不愿离开,纷纷上前添加微信,继续着未尽的讨论。一位高二的学生激动地说:“佳仪学姐,这种小范围的交流感觉更像是一次私人家教,你讲的东西我都听进去了,对我特别有用!”

图为刘佳仪和同学们互动情形
第四章:回响——筑就通往未来的心桥
这场规模虽不宏大但却足够深入的分享会,其产生的涟漪效应正在持续扩散。分享会结束后,刘佳仪应学校邀请,建立了名为“实验-南大梦想桥梁”的线上交流群,将未能到场的学生也纳入其中,持续为他们答疑解惑,分享大学生活的最新动态。
对于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学子而言,刘佳仪不再是宣传片里遥远模糊的优秀榜样,而是一位触手可及、有血有肉的引路人。她用自己的故事,将“南昌大学”从一个陌生的校名,变成了一个具体而充满魅力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在座同学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南昌大学而言,刘佳仪同学在此次活动中所展现出的真诚、适应性与扎实的综合素质,正是其人才培养成果最生动的体现。她成功地在她深爱的两所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名为“梦想”的桥梁。这座桥梁,或许没有宏大的规模,却因真诚与深度而格外坚固;它连接着高中的勤奋积淀与大学的自由探索,传递着感恩反哺的正能量。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筑桥人”,让教育的薪火在真诚的交流与传承中,愈发光明璀璨。(南昌大学焕奎书院:刘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