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与文化传承:幼儿园非遗艺术教育的创新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5-11-12 11:26: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艺术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数字时代为背景,探讨幼儿园非遗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范式。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在非遗艺术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构建“技术赋能·文化浸润·儿童本位”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阐述该范式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深化文化理解、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实施路径与成效。研究表明,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非遗艺术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幼儿创设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使古老的非遗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本文也反思了数字技术应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为构建数字时代幼儿园非遗艺术教育的新样态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引言:数字时代非遗艺术教育的必然转向

1.1非遗艺术教育的时代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其传承与发展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阶段作为个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是非遗艺术教育的重要场域。传统的非遗艺术教育往往依赖于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传承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非遗艺术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非遗在幼儿教育中的存在形态与传承方式。

1.2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

当前幼儿园非遗艺术教育存在诸多困境:一方面,教育方式单一,多停留在技艺模仿层

面,难以激发幼儿的深层兴趣;另一方面,非遗艺术的原生语境逐渐消失,使得幼儿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涵。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场景化等特点,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数字技术的创造性运用,能够重构非遗艺术的呈现方式,使古老艺术形式与当代幼儿的生活经验产生连接,实现非遗艺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1.3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数字时代特征,探索幼儿园非遗艺术教育的创新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与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为幼儿园教师开展非遗艺术教育提供可操作的模式与路径,推动非遗艺术教育从“技术传承”向“文化育人”的深刻转变。

二、数字技术在非遗艺术教育中的价值重构

2.1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边界

数字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非遗艺术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

(AR)等技术,幼儿可以“走进”非遗项目的历史场景,直观感受非遗艺术的文化生态。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皮影戏的表演场景,让幼儿在虚拟环境中了解皮影戏的台前幕后;通过AR技术将静态的非遗作品转化为动态的立体影像,使幼儿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2.2增强互动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数字技术的交互特性能够极大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触控屏幕、动作捕捉等技术让幼儿

能够与非遗艺术进行直接互动。如在剪纸教学中,通过触控屏幕让幼儿先进行虚拟剪纸练习,既避免了使用真实剪刀的安全隐患,又能在反复尝试中掌握剪纸技法。这种人机交互的方式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够有效维持其学习兴趣。

2.3实现个性化学习,尊重个体差异

数字教育平台能够记录每个幼儿的学习轨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

系统可以了解幼儿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倾向、学习进度和困难点,从而推荐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既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能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三、“技术—文化—儿童”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构建

3.1技术赋能:数字工具的创新应用

在技术层面,构建多层次数字工具体系。基础层包括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资料等数字化

资源;交互层包括教育APP、虚拟仿真软件等互动平台;创新层包括VR/AR设备、3D打印等前沿技术。这三个层次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数字技术支持体系。例如,在开展“传统纺织技艺”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纺织历史,再通过仿真软件让幼儿体验纺织过程,最后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纺织纹样模型。

3.2文化浸润:非遗内涵的当代诠释

数字技术的运用必须以传承文化内涵为核心。通过数字叙事、数字场景构建等方式,帮

助幼儿理解非遗艺术背后的文化意义。如在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中,利用数字动画讲述节气由来,通过互动游戏体验节气习俗,让幼儿在数字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这种文化浸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3.3儿童本位:教育活动的科学设计

所有技术应用都必须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数字技术的使用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避

免过度技术化而忽视教育本质。活动设计要体现游戏化、情境化原则,将数字技术自然融入教育活动。例如,将传统民间游戏数字化改造,既保留游戏的文化内核,又通过数字技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四、数字赋能下非遗艺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4.1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创设

创设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在幼儿园中可以设立“数字非遗工

坊”,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VR设备等数字工具,同时陈列真实的非遗艺术品和制作工具。这种虚实结合的环境,既能让幼儿通过数字技术获得直观体验,又能通过实物操作获得真实感受。环境创设要注重幼儿的参与性,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数字作品装饰环境。

4.2项目式学习活动的组织

采用项目式学习(PBL)模式组织开展非遗艺术教育活动。以“探寻皮影戏的秘密”为

例,项目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通过AR图书引发幼儿对皮影戏的兴趣;其次,利用动画软件让幼儿设计皮影角色;再次,通过模拟软件体验皮影表演;最后,组织“数字皮影剧场”展示学习成果。这种项目式学习能够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家园社协同的数字生态构建

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联动的数字教育生态。开发家长端的APP,让家长了解幼儿园

的非遗教育活动,并能在家庭中延伸学习。与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合作,开发数字非遗课程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线上互动,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与幼儿交流。这种多方联动的机制,能够形成非遗艺术教育的合力。

五、案例实践:“数字皮影”项目的实施与成效

5.1项目背景与设计思路

“数字皮影”项目是在某幼儿园大班实施的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活动。项目以传统皮影戏

为载体,融合AR技术、动画制作、编程启蒙等数字元素,旨在让幼儿在了解皮影戏这一非遗艺术的同时,发展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项目设计遵循“文化理解—数字创作—成果展示”的递进思路,每个环节都包含传统技艺体验和数字技术应用。

5.2实施过程与创新点

项目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在文化理解阶段,幼儿通过AR图书了解皮影戏的历史,通过

VR设备“走进”皮影戏班,观察皮影的制作和表演过程;在数字创作阶段,幼儿使用简单的动画软件设计皮影角色,通过图形化编程让皮影角色动起来;在成果展示阶段,幼儿分组创作数字皮影戏,在“数字皮影剧场”进行展演。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将传统皮影戏的要素进行数字化解构和再现,让幼儿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表达。

5.3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幼儿对皮影戏表现出持续的兴趣,能够理

解皮影戏的基本原理和文化内涵;在数字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数字皮影戏的制作,提升了协作能力。同时,项目也带来一些反思:数字工具的使用要适度,避免替代实物操作;教师要把握好技术指导与文化引导的平衡;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数字作品评价标准。

(翁小飞、崔淑萍,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