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风扑面来——临洮县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5-11-13 10:58: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洮河之水穿城而过,滋养着临洮这片文脉悠长的土地。深秋,走进临洮县各初中学校,一股教育新风扑面而来。椒山初中的数字化实践成效显著、洮阳初中的“三思课堂”底蕴深厚、明德初中的读写工作特色鲜明、马家窑初中“爱的教育”处处皆是、卅墩学校的初中乡村教育特色鲜明。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从资源均衡到队伍建设,临洮县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推动初中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走进椒山初中的校园,地理实验室、VR创新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智慧图书馆为师生的图书借阅提供了充分便利;录播教室、直播教室等多个现代化教学空间实现了高效互动;AI课堂教学分析系统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智慧运动管理系统有效激发了师生的运动热情。学校2023年成功获评“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

近年来,临洮初中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坚持系统谋划,推动教育装备迭代升级;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深化国家与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
在与时代接轨的前提下,初中学校着力突出教研教改实效,把握教育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行动指南,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科研实效,着力构建“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生态,推动教学实践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跨越。
洮阳初中是一所城区老校,有着42年的办学历史,一代一代的洮阳人特别重视课程改革和教研工作。近年来完善出台了《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标准》6条、《专题复习课标准》10条、《试卷讲评课标准》10条、《学生课堂常规要求》7条等课模成果;2021年提出“深、活、兼、跨”课堂文化建设思路,引导学生深层、深刻、深度学习;2024年提出建设“三思课堂”目标,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强化学生思想意识为主要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精讲细练、变式训练、拓展迁移、开放性作业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临洮初中的教育同样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剪纸、编制、陶艺、书法、绘画、民乐、刺绣与经典诵读等富含国学精髓的文化传承活动,在各学校广泛开展。
岳麓山下墨飘香,明德启智美名扬。走进岳麓山下的明德初中,教学楼顶上“明德启智”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的书画作品,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学校始终将阅读与书写作为育人根基,系统构建书香校园体系。目前馆藏图书达158,801册,并通过设计读书活动、组建阅读社团、开展阅读教学、设立漂流书屋与图书角、分享“阅读分享卡”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阅读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开阔文化视野。近年来,学校持续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少年”评选活动,并组织新诗创作、书签设计、绘本创作、诗配画、手抄报展览等系列活动,成果显著。2025年,学校被读者集团评为“读者领读者全民阅读书香校”。

在书写教育方面,学校通过开设写字课、举办作业展评、组织全校书法大赛、粉笔字大赛、硬软笔大赛,并积极选派师生参加省内外正规书法比赛,有效提升了师生的书写规范与艺术水平。2019年6月,在甘肃省首届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大赛中,学校获“先进组织奖”,孙薇洁同学以现场书写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省一等奖。2020年12月,再获第二届“西湖杯”中国硬笔书法大赛“优秀组织奖”。此外,师生在多类市县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邓彦龙同学因书法特长被郑州大学书法专业录取。
目光所及皆是成长的惊喜,城区初中的发展让人感叹,步入农村学校,感动的是礼貌的学生,感动的是临洮县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务实举措与客观成效。
为推动初中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初中学校深度推进教育集团工作和“三个课堂”建设工作。教育集团工作由城区三所集团总校负责统筹安排,紧紧围绕管理研讨、教师交流、教学指导、教研引领、师生活动、文化共建6项重点工作,采取总校教师支教送教、农村教师跟岗学习、双方教师置换交流、同课异构观摩、专题交流研讨、青蓝帮扶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均衡发展质效;“三个课堂”建设工作,紧盯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有针对性地输送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
临洮县卅墩学校——明德初中教育集团的一所分校,录播教室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能与城里的老师和同学跨越空间,同上一堂课。铃声响起,总校赵悦梅老师一声“起立”,屏幕内外,两校学生齐刷刷起身。“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学习最有效……”当听到“卅墩学校的五号同学,请你回答”时,教室里的孩子眼中闪动着光彩,既惊喜又兴奋。清晰而亲切的声音从屏幕里传来,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
周五的傍晚,夕阳如一位慷慨的画家,将最浓烈的金辉泼洒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在这片被光芒浸润的土地上,临洮初中教育的一个个动人片段,正汇聚成振奋人心的力量。临洮初中教育能取得如此佳绩,根源在于临洮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临洮县教育局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更得益于一大批有情怀、有爱心的教师们的执着奉献与无悔付出。他们是这片教育高地上最坚实、最温暖的力量。
马家窑初中,临洮县一所崭新的学校,拥有一位被学生们亲切称为“爸爸校长”的宋校长。在校园里,学生见到他会高兴地问好,而他总会回应问候,或与孩子们击掌互动。
每周五黄昏,宋校长总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这并非制度要求,而是他为自己与孩子们约定的一场温暖仪式。“作为新来的校长,我想让每个孩子都真切地知道——我在这里,我看着你们,我陪着你们,你们不是被遗忘的。”这句朴素的话语,是他不变的初衷。
夜晚的宿舍区,总有他轻柔的身影。他会为踢被子的孩子掖好被角,低声问一句“今天冷不冷?”也会坐在床沿,听他们叽叽喳喳分享趣事,或是调解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这些细微之举,恰如父爱般深沉。

这样的教育故事,在马家窑初中并非个例。宋校长,正是这群充满爱心教师的缩影——
刘雅娟老师为内向的学生设置“漂流日记”与“夸夸墙”,用文字搭建心桥,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赞美;许敏老师用一年时间,将一名有自伤与攻击倾向的“问题少女”,成功引导为积极向上的音乐特长生;孙军昌、王春军、刘嘉辉、王开蕊、杨金凤、张一涛等老师,则每月翻山越岭,为无法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把课堂搬到炕头,把知识送到心坎。
马家窑初中的教师,又何尝不是临洮初中教师群体的缩影?在这片土地上,1500多名教师默默守护着2万多名初中生的成长。正是他们的无悔付出,才铸就了临洮初中教育的无限精彩。
洮水汤汤,文脉绵长;教育兴邦,实干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洮县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让每一所初中都成为育人沃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在洮河之畔续写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田野、陈得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