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11-13 10:58: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精神独立的根基,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能够通过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增强文化认同感,学生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在新时代中自觉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完善课程内容

高校思政课程应充分挖掘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高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如“中华文化与现代思政”,围绕文化自信展开深度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分析其在当今世界的地位,教师在课程中还可以加入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其家国情怀。思政课程内容应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实用性,例如在工程类、医学类、文科类等不同专业的思政课中,融入行业伦理、职业道德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中的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不仅能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成长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的内涵。

二、丰富教学方式

高校思政课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历史人物、文化名人、当代英雄事迹作为教学素材,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探讨他们在文化自信方面的具体实践。教师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学生讨论国家发展与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的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此外,高校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等,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思政课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与实际社会需求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传统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实地学习,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通过“思政+社会实践”模式,安排学生参与扶贫、环保、支教等社会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在行动中理解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

三、积极搭建平台

高校可以通过搭建校内文化自信展示平台,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平台可以包括主题讲座、文化展览、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高校可以通过设立文化创新大赛展示板块,鼓励学生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中华文化周”等活动,将文化自信的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创建一个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认同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这些平台,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化的了解,还能在参与中产生对文化自信的认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可以积极拓展与社会、文化机构的合作,建立校外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与社会文化资源的对接,如与文化博物馆、历史遗址等文化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考察,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与文化传承人的面对面交流,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高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自信展示平台,通过这样的校外合作平台,学生不仅能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资源,还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四、加强师资建设

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其政治理论水平,培训内容可以涵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当代社会思潮的分析、中华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等,确保思政教师能够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内容中。此外高校可以邀请文化学者等进行专题讲座,为思政教师提供跨学科的视野,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还应鼓励思政教师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中。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政教师的教学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加强教学创新,具体来说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围绕文化自信进行课题研究,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教学评比、创新课例展示等活动,激励思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提高课堂的互动性。通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形成文化自信的教学成果,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五、发挥信息科技的作用

高校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虚拟的文化体验平台,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例如,高校可以设计虚拟的“文化之旅”,让学生通过VR设备参观中国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可以利用AR技术将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引入课堂,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够看到立体的历史场景再现,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历史的理解认同。此外,高校还可以创设线上学习模块,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在这种信息科技支持下,思政课程不仅能提高文化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推动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思政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辅导,平台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表现,基于学生的兴趣等推荐相关的文化课程或活动,同时线上平台还可以设置讨论区,鼓励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互动,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看法,促进思维碰撞。通过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文化自信的内涵,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信息科技手段,高校能够为思政教学提供便捷的支持,推动思政教育从传统课堂走向更加开放、互动的智慧课堂。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工作,应以坚定文化自信为灵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创新教学方式为动力,构建多元融合的育人体系。通过系统强化文化认同、价值引领与实践体验,思政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更能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只有让文化自信深植于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根本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沈锦城,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