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检测在储粮安全中的核心价值
发布时间:2025-11-13 16:06: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粮食属于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物资,储粮安全不仅是维持粮食数量稳定、品质优良的核心条件,更对国家经济平稳运转、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以及公众健康福祉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随着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粮食储存周期日益延长,这对储粮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粮食检测作为一种专业技术手段,可精准测量粮食的品质指标、安全指标及储存环境参数,为储粮管理提供全面且可靠的科学决策依据,既是连接粮食生产端与消费端的重要纽带,也是保障储粮安全、提升储粮管理效率的必要支撑,对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粮食检测借助多方面指标监控,为储粮安全构建坚固屏障。品质指标检测涵盖水分、容重及营养成分,保证粮食食用安全性与营养价值;有害物质检测聚焦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维护民众健康;储存环境检测关注温湿度,为调节合适储粮条件提供参考;气体成分检测考察氧气、二氧化碳以及磷化氢,帮助掌握粮堆生理状况。此外,害虫检测达成精确防控,微生物检测确保储粮品质的稳定性。传统检测方法与近红外光谱、电子鼻、高效色谱等先进技术融合,不断提升检测效率,为储粮安全给予全过程、多层次科学支持,助力实现粮食数量稳固与品质优异。
一、粮食检测对储粮安全的核心保障作用
(一)品质指标检测筑牢粮食食用安全基础
确保食用安全的首要步骤是检测粮食品质指标,这涵盖理化指标与营养成分的检测。在理化指标里,水分含量对粮食储存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若过高则微生物易繁殖,从而降低粮食的食用价值与储存时长。精确检测水分能够制定干燥计划,将水分控制于安全区间,例如稻谷储存时需借助水分检测来调整干燥方法,防止品质下降。容重体现粮食的饱满程度,杂质含量关乎纯净度,检测这两项指标可以筛选出优质粮食,保障食用品质。
营养成分检测重点关注粮食的营养价值与品质变化,粮食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在储存期间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比如,粮食中的油脂在长期存放时可能出现氧化酸败,致使营养价值降低。通过定期对相关营养指标进行检测,可以及时了解粮食品质的变化规律,为储粮轮换提供科学参考,保证进入市场的粮食始终具备优良的营养状态。另外营养成分检测还能为科学膳食规划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拓展粮食检测的实际意义。
(二)有害物质检测守护公众健康防线
粮食于生产及储存期间,容易遭受有害物质的污染。通过精准监测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有害物质检测能够阻断受污染粮食进入市场,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农药残留产生于生产阶段使用农药,若使用过量或不当,会导致农药在粮食里累积,未经检测便进入储存与消费环节将危害人体健康。当前,粮食检测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先进手段,可精确测定农药残留量,保证其达到安全标准。像欧盟对粮食农药残留有着严苛标准一样,我国同样在健全相关体系,借助高效检测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防止不合格粮食流入储存环节。
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重金属污染紧密相连。铅、镉、汞这类重金属能够经由土壤和水源渗入粮食,再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累积,诱发多种疾病。这些重金属长时间停留容易损害神经、消化等系统,影响深远。在对粮食进行检测时,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技术常被运用以监控重金属含量,技术要定期校准来保证精确度,以便及时察觉污染状况。对于检测到的受污染粮食,需要马上施行隔离、处理等举措,阻止其流入消费市场,于储存阶段切断重金属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三)储存环境检测维持粮食储存适宜条件
粮食储存安全性受储存环境温湿度影响,检测工作可为环境调控提供依据,确保粮食适宜储存。温度检测上,不同粮食有适宜储存温度,低温可抑制粮食呼吸、害虫繁殖和微生物生长,延长储存期。在粮仓多点布置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粮食温度。若温度异常上升,表明微生物大量繁殖或害虫聚集,需迅速采取通风、翻仓等措施降温,防止粮食变质。目前采用红外测温法、声波成像法等技术进行温度检测,其中红外测温法有快速扫描、实时监测和非接触测量的优势,能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避免粮食受污染。
粮食水分含量与湿度检测紧密相关,过高的空气湿度容易使粮食吸湿返潮,进而提升霉变风险。湿度检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控粮仓内部的空气湿度,一旦湿度超出标准,便可启动除湿装置来降低湿度,保持粮食水分的稳定。电阻法是常见的湿度检测技术之一,它通过测定粮食的电阻值来推测湿度,具备简便、迅速、无损的特性,适合用于各类粮食的湿度监测。另外,结合粮食水分检测数据开展综合分析,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估湿度对粮食水分的作用,为储存环境的调节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四)气体成分检测洞察粮堆生理状态
粮堆内气体成分的变化可反映粮食的生理状态与储藏风险,检测的气体成分有氧气、二氧化碳和磷化氢,这能为储粮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粮食在储存过程中会进行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检测这两种气体的浓度可判断粮食的呼吸强度。若氧气含量偏高,粮食可能呼吸旺盛,存在发热霉变的风险;若二氧化碳含量异常升高,可能是微生物活动加剧。根据检测结果,能够通过通风换气来调节粮堆气体,抑制粮食呼吸、延缓陈化,保障粮食品质。磷化氢是一种常用的熏蒸剂,用于防虫,因其有毒性,必须严格把控残留量。利用专业设备可测定磷化氢浓度,熏蒸时需达到有效剂量,结束后监测残留,达标后解除防护,确保防虫效果,避免残留对人员安全和粮食质量造成影响。
二、害虫与微生物检测的精准防控价值
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害虫会取食粮食,造成数量上的损失与品质的降低。通过害虫检测能够掌握其种类、密度以及抗性状况,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检测害虫的种类和密度是基本工作,传统方式包括筛检法与诱捕法,也就是定时取样进行筛检或者布设诱捕器来统计;现代技术像近红外光谱检测、图像识别、声波检测也逐步得到运用。其中,图像识别可利用相机采集图像,再结合算法分析达成无损检测与高效分拣;声波检测能凭借对害虫声波的剖析判断情形,为精准收集与防控给予支撑。依据检测成果,针对低密度害虫采用物理机械防治手段,例如通风除虫;对于高密度害虫则运用化学熏蒸或者生物防治方法,这样既能削减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又能减轻环境风险。害虫抗性检测同样关键,长时间使用化学药剂会让害虫产生抗药性,可借助生物测定评估害虫对常见杀虫剂的抗性程度,例如测量对磷化氢的抗性倍数,及时变更药剂类型与用量,确保储粮害虫防治的效果与可持续性的。
粮食霉变主要由微生物引起,部分微生物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霉菌毒素,能够有效预防霉变与毒素污染。在种类和数量检测方面,平板计数法和稀释涂布法属于常用的传统方法,通过培养样品统计菌落数量并鉴定种类;而电子鼻检测、酶活性检测等现代技术则显著提高了效率。电子鼻模拟人类嗅觉,可快速检测挥发性物质,判断污染情况,具有非侵入性和无需预处理的优势;酶活性检测则利用微生物分泌特定酶的特性,例如通过检测淀粉酶活性来判断霉菌污染。霉菌毒素检测是重中之重,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毒性较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常用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毒素含量。如果检测发现超标,必须立即隔离受污染的粮食,防止其流入市场;同时分析原因,调整储存条件或采取防霉措施,从源头减少污染风险。
粮食检测扮演着储粮安全的“核心哨兵”与“科学参谋”的角色,从基础的品质安全指标监测,到动态的储存环境与粮堆状态管理,再到精准的病虫害与微生物防控,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储粮安全保障体系,为粮食数量稳定、品质优良及公众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近红外光谱、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现代检测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粮食检测将迈向更高效化、智能化、无损化的方向,不断提升储粮管理的精准性与科学性。持续加强粮食检测能力建设,既是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对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樊丽丽,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