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智能信号处理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14 11:04: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2025年11月6日上午,雷达智能信号处理分论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B馆第二会议室成功举行。作为2025雷达无线电产业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雷达智能信号处理分论坛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频谱研究院与中国无线电协会雷达产业分会联合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启晖副校长担任论坛主席,李婕副教授担任共同主席与分论坛主持人。论坛汇聚了国内雷达信号处理与雷达系统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雷达智能信号处理的前沿技术、发展路径及实践应用展开深度交流。

聚焦智能前沿,共话技术发展新机遇

吴启晖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雷达智能信号处理作为雷达领域的核心技术,在国防安全、民用航空、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智能信号处理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需应对诸多技术挑战。本次论坛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清华大学谷源涛教授率先带来题为《从理论支撑到数据驱动——浅谈信号处理方法发展》的报告。作为国家级领军人才,谷教授系统梳理了信号处理方法从压缩感知、非凸优化等理论支撑方法,到深度学习等数据驱动方法的演进历程。他强调,理论支撑与数据驱动并非对立,而应深度融合:理论提供物理约束和可解释性保证,数据则赋予系统灵活性与泛化能力。通过SAR图像处理、RF信号识别等应用案例,谷教授生动展示了“模型+数据+知识”三轮驱动的融合范式在未来智能雷达系统中的重要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郁文贤教授团队骨干教师李东瀛教授以《雷达智能化发展路径探讨》为题,深入剖析了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李教授从技术演进趋势出发,系统阐述了“雷达+AI”与“AI+雷达”两大技术体系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他从资源调度、信号处理与检测、自动目标识别等多个维度,全面探讨了智能化赋能雷达技术的潜力与可能性,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深耕技术创新,破解行业发展难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亚超教授在《高维空间映射分离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报告中,聚焦雷达抗干扰这一关键技术难题。李教授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针对传统线性滤波方法在应对强有源干扰时的局限性,创新性地提出了高维空间映射解决方案。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构建信号与干扰的可分维度空间,实现强耦合有源干扰的直接分离,并通过建立非线性耦合干扰的高维映射模型,为雷达抗干扰技术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马超总师围绕《破局城市“低空迷雾”——雷达低慢小目标探测虚漏警率优化实践》展开报告。基于14所联合反无团队的科研成果,马超总师系统阐述了城市复杂环境下低空监视雷达探测低慢小目标的优化方案。通过宽带大动态射频、低相噪脉冲多普勒波形和智能处理流程升级等技术路径,结合云边端数智底座,有效提升了识别鲁棒性和准确率。北京六环工程的应用验证表明,该方案显著优化了城市环境下的虚漏警率,为城市低空安全防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白雪茹教授在《基于深度网络的空间目标高分辨成像与识别》报告中,重点分享了深度学习技术在空间探测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白教授详细阐述了深度网络在提升空间目标成像分辨率与识别准确率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显著成效。她指出,随着空间探测任务的日益增多,基于深度网络的高分辨成像与识别技术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促进产学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雷达智能细分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对话,也为推动我国雷达智能信号处理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应用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无线电协会雷达产业分会)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