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11-14 16:05: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电气自动化作为支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其专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技术技能,更需融入创新创业元素,以适应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新机制。在此政策导向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需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等路径,构建“专业教育为基、创新创业为翼”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输送兼具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融合的必要性与现实基础

(一)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的驱动

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领域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的设备操作与维护转向具备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乐控电气通过“端—边—云”三位一体的工业物联网生态体系,为工业空调系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其核心技术团队中既包含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高职教育作为直接对接产业需求的教育类型,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

(二)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需从传统的“技能传授”向“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转型。例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微专业”改革,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 PLC控制系统、智能电网技术等行业前沿内容融入教学,并联合奥的斯电梯公司建设产业学院,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实现“做中学、学中创”。这种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

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明确提出,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同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向电气自动化等重点专业倾斜,为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例如,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依托国家级“双师型”培训基地和高技能培训基地,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二、融合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一)课程体系重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模块化课程设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例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创新创业实务纳入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体系。同时,开设“电气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等专门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电气创新项目,培养其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课程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例如,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通过“三创”(创新、创意、创业)育人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推动学生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此外,结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引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拓宽学生的技术视野和创新空间。

(二)教学模式创新:以项目驱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例如,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自动化系与 4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乐控电气的工业中央空调集成系统研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支持,如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与特变电工等企业合作,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资源。

竞赛与实践平台搭建:以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奖,通过竞赛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四有”保障机制(创业有基金、实践有载体、培训有导师、训练有体系),为学生提供从项目孵化到企业运营的全方位支持。

(三)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团队

教师能力提升: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研发。例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实岗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同时,引入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如乐控电气总经理崔晓冬参与学校课程教学,分享行业前沿技术和创业经验。

双导师制实施:建立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例如,电气自动化海亮班通过“学校 +企业”双主体模式,由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研发,解决技术应用难题。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四)实践平台建设:构建“政校企”协同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政府、企业和学校资源,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例如,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建成自动化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和高技能培训基地,拥有 21间校内专业实训室和 30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同时,学校与吉利汽车等企业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定制化”教育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依托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区校融合科创中心,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形成“教育—实践—孵化”三阶段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此外,学校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如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投入 2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项目。

三、实施保障与成效

(一)政策与制度保障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为融合路径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例如,第二期“双高计划”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群建设目标,中央财政对高水平专业群给予每年 1000万元的奖补支持。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完善学分认定、弹性学制等制度,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保障。

(二)资金与资源投入

通过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例如,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重点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产教融合。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共享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三)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例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竞赛成绩兑换学分”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实施成效

通过融合路径的实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 97%以上,部分学生参与研发的项目获得企业高度认可并成功转化为商业项目。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微专业改革实施后,学生对口就业率提高 10个百分点,进入行业龙头企业的比例显著增加。这些成效表明,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是切实可行且富有成效的。

四、结论与展望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适应产业升级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搭建等路径,高职院校能够构建“专业教育为基、创新创业为翼”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兼具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的深入发展,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需关注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经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品牌。

(作者:罗锋华,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