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应当扎根农村,倾听乡村之声,为深入了解宋埠镇的过去的历史与自然以及留守儿童情况,2024年7月15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星火凝聚与爱‘童’行”实践队来到奉新县宋埠镇调查采访当地村民,并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调研。
六十年代知青‘三下乡’,今朝大学生续实践潮
上午,在支教的课余时间内,实践队队员与家长进行交流访谈。当实践队队员介绍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的队员时,老人激动的讲到早在60年代也有一批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主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励志从事农村和边疆建设,深入农村,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接受乡村再教育,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都会感慨万千。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岁月,也是一段无数知识青年深入农村、了解国情的时代。这就是著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如今这类实践活动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三下乡”。
图 1为实践队队员与老人交流实践队队员黄湘摄
如今,知识青年“插队”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精神却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传承了下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看到现在的大学生能够继续发扬知青下乡精神,我感到非常欣慰。”老人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大学生们依然保持着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通过老人的深情讲述,队员们仿佛置身于那场义无反顾地投身农村,为建设祖国热血奉献火红时代,深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与无限潜力,这进一步激发了队员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强烈愿望。
图 2为实践队队员与村民交涉实践队队员王文慧摄
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的变化,近段时间以来,实践队员利用傍晚村民纳凉休息的时间与村民们围坐在乡间小道上沟通交流,倾听着他们对家乡的感受,村民们用朴实的语言描述着宋埠镇近年的情况,并围绕“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乡村振兴”两个课题展开调研。
“通过与叔叔阿姨们的聊天,我们对乡村留守儿童、乡村治理的情况有了直观的了解。我们了解到镇上大量的留守儿童的存在,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返乡再就业困难。同时镇上年轻人的外出,导致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缺乏劳动力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乡村振兴应该有新思路、新办法发展新的产业,留住年轻人。”实践队队员表示。
探秘盐包鸡基地,见证乡村振兴新篇
下午,队员们走进宋埠镇桥头村的盐包鸡产业基地,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参观活动。在抵达产业基地之前,队员们已经广泛搜集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了盐包鸡这一传统美味药膳的历史与背景。据悉,盐包鸡作为宋埠镇的一道特色美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古时一宋氏大户人家夫人得一怪病,每日腹痛,访遍良医竟无法治愈。一日从一云游道士处得一偏方,告知以盐裹整鸡炕热,食之即可,果不日痊愈。后经过检验科学论证,盐包鸡确实对胃病、头晕、关节痛有辅助食疗功效。
图 3为实践队与盐包鸡负责人合照实践队队员陈睿摄
带着对盐包鸡的好奇以及探求乡村振兴的奥秘,实践队一行走进盐包鸡基地。一到现场,基地的负责人便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队员,并详细介绍了基地的运营模式。负责人表示:“我们这个基地采取的是‘合作社+党员干部+脱贫户’的模式,通过打造养殖、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有力助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增收。”
在直播过程中,观众们不仅看到了盐包鸡的准备过程以及制作流程,更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和无限可能。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此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和探访盐包鸡基地,不仅让青年学子们亲身体验了乡村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和实际成效。盐包鸡作为当地的脱贫产业,不仅传承了传统美食文化,更通过“合作社+党员干部+脱贫户”的创新合作模式,助力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和无限可能,也为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生动教材。未来,期待有更多青年学子能够用知识和智慧为乡村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作者:黄湘 王文慧 谢彩碧 指导老师:张健)